ECFA早收清單於今(2011)年元旦起開始實施,兩岸經濟交流越來越頻繁,台商在中國的投資也不斷增加,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指出,台灣應該思考如何吸引本土廠商和外資在本地投資,提升內部競爭力,才是讓錢留台灣的根本之道。

童振源今(3)日在newtalk「開放編輯室」節目中,和網友分享他最近問市的論文「台商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以及他對台商在中國的長期觀察。他同時也是未來事件交易所的負責人,該所從今年起已將「兩岸和平指數」納入重要的交易議題。

據台灣方面的估計,在中國的台商約100萬人,但由於有不少台商是透過第三地轉投資中國,因此,很難估算出其精確數字,童振源花了1年多的時間了解台商對中國的貢獻,其中包括4個面向:對中國資本、對中國勞動力、對中國進出口和對中國的財政收入。

童振源說,1997年前,台商主要是以香港轉進投資,97之後透過維京、開曼群島的投資量激增,目前台灣在中國投資雖然只有排名第6,第1名是香港、第2是維京群島、第3第4是日本和美國、第5是韓國,因此,如何去看待台商透過第三地對中國的投資數量,就很重要。

根據童振源所做的統計,從1988到2008年台商投資中國約有1665億美金,約佔同期中國資本的0.95%。在進出口貢獻上,台商從台灣進口原料,中國加工,再出口到其他國家,其中,在高科技產業上,台商對中國出口貢獻將近7成。童振源表示,從1988到2008年間,台商對中國進出口貢獻約1兆9653億美金,佔13.87%。

就業人口貢獻上,童振源以鴻海為例,單單在中國就雇用80萬人,未來1到2年會增到120萬人,他推估台商在中國雇用人數,到2008年底約1443萬人次,比重會超過台灣全部就業人口,佔中國就業人口貢獻約1.86%。財政收入上,從1992到2007年台商貢獻金額1兆1222億美金,佔中國財政收入的3.7%。

台商在中國持續加重的投資,是否會讓中國的經濟力越來越強,台灣越來越弱?童振源說,台灣今年對中國出口成長42%,是很快的成長,讓台灣經濟整體也能得到幫助,但由於對中國的投資量很大,看起來似乎外流了許多資金,但這些資金其實是剩餘的,只是不願意留在台灣投資。

因此,童振源認為,根本之道是提升內部競爭力,讓錢流出去,獲利再回來,中國也是在不斷地提升內部競爭力,以吸引外部投資。

童振源也提到,兩岸所簽署的ECFA,只是一個架構協議,並非全面經濟協議,但透過ECFA,未來預期會有4項協定,分別是貨品自由貿易協定、服務自由貿易協定、投資保障與促進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其中涉及主權等敏感議題,對台灣內部產業包括製造業和服務業結構會有很大的調整,簽定上也會產生許多爭議,甚至會激起內部反彈。

至於在兩岸和平指數部份,童振源表示,這是今年開始的新議題,不僅是兩岸,也為國際所關注。因為未來事件交易所隨時在交易,可以做長期且及時的分析,提供預測數據讓兩岸政府及國際間了解兩岸和平的狀態變化,其中包括兩岸主權衝突指數、軍事衝突指數、外交衝突指數等共10項,也會開放讓中國參與,而非台灣單方面的認定,提供精確的參考數據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