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上任後,台海兩岸關係大幅和緩,但這樣的和平紅利誰享受得到?誰又受到傷害?法新社20日報導,台灣資本家從和中國關係改變的機會中賺取了好處,只能依靠自己勞動力的人,卻必須面對10億中國人的競爭。

這篇報導指出,原本台灣是亞洲最公平的社會,由於和北京關係更加緊密,這樣的遊戲規則被改變了,一些人受惠,另一些人則付出代價,導致了收入差距的擴大。

法新社這篇報導分別訪問了新台灣經濟的贏家和輸家。

被認為贏家之一的房地產投資者陳維克(譯音),不到十年前只有很少的財富,但由於土地價格飆升,使他有了高達五億台幣的財產。現在,這位45歲的新富擁有價值16萬美元賓士汽車,而且正打算買一艘遊艇。他說:「很多投資者在2007年嗅到了投資機會,尤其是過去兩年,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揚。」

當問及價格上揚的原因時,這位業者毫不猶豫地說,2008年親北京的馬英九上台後,兩岸關係前所未有的擴大。人們感到馬英九會當選,並會改善兩岸關係,人們開始投資更多,他說。

但是,在改善兩岸關係使得一部分人變得更加富裕的同時,台灣2300萬人口中,大部分人卻沒有獲得改善,甚至生活水準還在下降。

在台北郊外的新店,離婚的出租汽車司機周雲晨(音譯)抱怨說,他的收入過去幾年一直在下跌。「現在,我必須每天駕車12個小時,我幾乎沒法養活我和我的兒子。生活是越來越困難了。」

同一家出租汽車公司的同事馬玉清(音譯)也說,他是一名大學畢業生,但卻沒有出路,他必須努力賺錢支持他的母親。25歲的他說:「我的未來?我不敢想。我只在乎賺足夠的錢,有時候我必須每天工作15個小時。”「政府說,經濟完全復甦了,兩岸關係改善讓很多人受惠,但我完全感覺不到。」

台灣政府的數據顯示,去年,台灣最富的20%的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數為179萬元台幣(5.6萬美元),為最低所得的20%的家庭的28.2萬元的6.34倍,差距倍數僅次於2001年的6.39倍,為歷史次高,但仍高於日本的6.25倍,韓國的4.94倍。

台灣曾經對自己的收入分配感到驕傲,這在自由經濟市場和高增長的經濟體中是很不容易的。台灣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由於沒有嚴重的收入差距,使得很多工廠,包括鄉村企業經營較為容易。但這一切已經不復存在,而不滿聲浪則越來越大。

台灣的經濟在今年第一季增長了13.71%,第二季增長了12.53%。政治大學經濟學家殷乃平說:「窮人依然貧窮,富人賺錢更容易了。」政府為了縮小收入差距,也考慮開徵富人稅,對高檔商品如豪宅、私人飛機和遊艇等抽稅。

他說,其中部分原因是利率較低,這讓企業借款者得到好處,更重要的是製造業的外移,因為這在以前僱傭了大量的國內勞動力。這些製造業到了較不發達的地區,以降低勞力成本,比如說中國。

但殷乃平對台灣努力吸引更多中國旅遊表示樂觀,這已經在巴士公司、餐館和旅遊業中,製造了就業機會。「溢出效應將會繼續,最後讓更多人受惠於開放。」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