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發達的現在,許多青少年看醫生走「混搭風」,內科、家醫科、耳鼻喉科等混著看,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葉樹人今(29)日指出,青少年的發病指標其實與成人不同,且青少年的疾病型態類似於幼童,因此台灣兒科醫學會與WTO都呼籲,18歲以下青少年應至兒科就診。

或許會有許多人不明白一個17、8歲這麼大的青少年,為什麼還在看兒科?葉樹人表示,青少年時期屬於一個比較特殊的生理階段,疾病的型態與用藥也與成人有所不同,許多疾病其實是源自於兒童時期甚至是嬰兒時期。

葉樹人說,兒科醫師所受的訓練與一般醫師不同,在家族史、三代遺傳史、數字的變化上會特別敏感,不同的年齡也會有不同標準指標的判斷,另外,對青少年的狀況也最為熟悉,可以對青少年做全面性的診斷照顧。

葉樹人建議,可以找個固定且可信任的兒科醫生,伴隨著兒童及家庭的成長,對青少年的體質特性也會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另外,兒科醫師也會根據不同年齡、不同生理特徵會有不同的判斷,對家族遺傳性疾病的熟稔度也會優於其他科醫師。

青少年多半認為僅有生理面的問題才可諮詢兒科醫師,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院長林奏延表示,由於青少年轉大人是人生的「風暴期」,身體、心理都在面臨劇烈改變,不只是生理上的病痛,心理上像是精神疾病、自殺等問題亦可求助於兒科醫師。

許多人經常聽到的「小時候的胖不是胖」,葉樹人指出這是一項錯誤的觀念,兒童在學齡時期肥胖,未來會有一半機率變胖;如果在青少年時期還是胖,未來會有75%的機率變為肥胖成人。

葉樹人接著說,許多病都是從小開始的,而青少年的肥胖在大人時期就有機會「收割」了,像是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肌梗塞等。肥胖多與生活型態有關,減重成效往往不佳,因此他建議,肥胖的預防和治療應自學齡前兒童做起。

兒科醫學會在6月針對247位會員進行調查發現,有91%以上兒科醫生在門診看到的青少年病患比例不到25%。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張美惠提醒,家長往往忽略青少年看兒科的重要性,她呼籲,18歲青少年以下應至兒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