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呂東熹最近發表新書《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今天(23日)作者本人接受新頭殼「開放編輯室」的節目專訪指出,過去媒體遇到的問題是政治力介入,現在則是商業力介入,如果要讓媒體的影響力再度提升,媒體的自律和公民團體的監督都相對重要。

呂東熹說,自己的媒體啟蒙其實是從當記者開始,因為在他所接受的新聞教育中,中國報業史占教科書比重遠大於台灣報業,而當年台灣報業的主流又以黨報、軍報和大型報業為主。

《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從台灣戰後初期的報業發展一直觀察到新興的網路電子報,橫跨半個世紀的民營報業發展史,呂東熹說,花了12年時間,一定要完成這本書的使命感是「如果現在不寫,以後也不會有人寫,自己也會逐漸忘記。」所以,要為台灣報業留下見証。

據呂東熹觀察表示,現在媒體的「社會信任度」偏低,是因為現在的報紙過於兩極化,不論是偏藍或偏綠,都過度極端,起碼的「新聞專業」被擱置在一旁,再加上「置入性行銷」的無所不在,更大大降低了媒體的影響力。

此外,兩岸的互動關係,也讓很多媒體對於相關中國議題的言論取向偏於保守,自由派學者幾乎只能繳械以對,而未來這種現象將更明顯,更值得觀察。

呂東熹說,媒體在每個時代都有其困難性存在,由於大環境的改變,讓現在很多媒體工作者,只視「記者」是一份「工作」,而非「理想」的體現,所以更需要如記者協會、公民團體等監督機制運作,以及更多自發性的公民記者加入這個行列。

呂東熹並舉最近討論熱烈的「大埔事件」為例,因為苗栗大埔事件是由網路發聲、公民記者開始啟動的,最後,得到官方的正視。這是台灣媒體「新的開始」,因為新聞不等於娛樂,如果媒體一窩蜂製作腥羶色等討巧性的新聞,台灣的媒體價值只會愈來愈低落。

不過,對於現在媒體業混亂的局面,呂東熹說,他還是「樂觀以對」,因為媒體不能侷限在傳統裡,公民記者的誕生正是進階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