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工程耗費極大的金錢與精力,但八八風災後慈善團體紛紛跳上第一線重建,卻惹來許多批評讓善心被矇蔽。旗美社大專員溫炳原建議,慈善團體應注重在地聲音,讓重建融合災區組織的當地經驗。

政府選定高雄縣杉林鄉約百頃土地作為重建的其中一個基地,由慈濟基金會承接規劃工作,但大愛村的大愛石上刻的文字如「哪裡有災難,哪裡有慈濟,真感恩」,或是「一大早就看到浮屍在大馬路上」,每每讓災民必須被迫想起風災怵目驚心的一幕。

溫炳原透過旗美社大,進入高雄縣甲仙、六龜、茂林等鄉,進行災後的社區需求調查。特別的是,溫炳原表示,災區有不少民間組織加入自立重建,而不是只等待政府的救援。

透過大愛石的例子,溫炳原認為,慈善團體接受風災重建的大眾捐款,應該要體認到這筆經費是用於重建工程,而非讓慈濟去該地再建設一個慈濟精舍;如果有這份體認,興建工程就不是以「我蓋給你,但不要奢求內容」的想法。

溫炳原提到,台灣又步入汛期,未來防汛工程勢必會成為重建的重點目標,但如果專家學者或慈善團體都自恃為專家,不讓地方居民提供意見,或讓建設工程資訊透明,就算重建經費再多,恐怕都無法用在刀口上。

溫炳原認為,地方民眾加入重建首該做的是組織自己,讓地方的意見整合在一起,外界才容易得知地方最需要的援助是什麼;如果組織不瞭解公文撰寫或行政手續,那麼外界才容易提供關鍵援助。

他也提到,小林村是災區中的重創區,但十分可惜的是年輕人與耆老意見無法整合,如此就無法提出準確的小林人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