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河川水資源問題,慣常都以工程解決。但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常務理事彭揚凱認為,從水域治理的角度,整合橫跨水域多個管理體系為一個組織,再從環境忍受力,為台灣人口、都市、產業發展作長遠規劃,才是永續的政策。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即將在6月5日舉辦全國河川NGOs(非政府組織)會議,彭揚凱提出極端氣候下,河川發展應從「國土計畫法」下手,並在newtalk「全民新動力」作以上表示。

彭揚凱講國土規劃法時將它譬喻為人體,將水資源譬喻為血液;當人體作檢驗時,經由血液檢查發現肝指數過高或其他徵兆時,當然理所當然會想到某些器官出問題,而年年的水患或缺水問題,也應溯源至是否過度抽水或高山水土保持不佳的因素。

彭揚凱指出,台灣河川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沒有一套統籌的國古規劃辦法。而今年河川會議就是企圖從「國土規劃」,針對水資源管理與治理問題進行整體檢視。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林朝成認為,當高山農業生產出一塊的價值時,實際上社會更背負了20元的環境成本。不只如此,當中科一至五期,或是國光石化等高耗水性的工業變成政府極需完成的政績時,那麼越域引水等與環境的賭博行為,最後輸的必定是大家。

彭揚凱認為,政府的一切政策都應從環境忍受力觀察起,再視忍受程度規劃未來的人口、都市及產業發展,而不是由水利署、營建署等相關機關配合都市擴展,結果導致都市開發與水資源政策脫鉤,彼此互不往來,各自作各自業務。

他也表示,水域治理要從整體思考做起,統合成一個專職的河川管理單位,否則一條河流從上游到下游,各自所管的單位都不同,碰到水問題只能互相卸責無法解決核心問題,如同血液偵測出毛病而不能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