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在中國經營的外資企業表示,他們與中國的關係,因為日漸強硬的政府政策,和日漸加劇的國內競爭,令這全球最重要市場之一的中國,對跨國企業態度不再友好而走味。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有長期在中國經驗的管理人員、律師和諮詢師在接受採訪時,都將上述現象歸因於中國在2001年為了加入世貿組織,令許多外國公司在中國更難取得成功。他們說這些變化表明中國政府正在重新評估其長期強調對外國企業開放經濟的做法,並逐漸傾向於助長知名的國內公司。

科技企業高管說,他們對去年底政府的採購規定高度關切。這個規定將有利於有「自主創新」的本土供應商,如果規定實施有可能會限制外國企業贏得價值數百億美元的電腦、電信設備、辦公設備等產品的採購合約。

2月1日起施行的《專利法實施細則》,有可能會增加外國創新型企業在製藥等行業的製造成本,讓有關部門可以迫使外國製藥企業以政府設定的價格授權當地企業生產。其中甚有一項條款規定,除非這些雇員明確放棄權利,否則企業須將其在中國創造發明所獲利潤的至少2%支付給其中國雇員。這表示了企業不再對所研發的東西有絕對控制權。

數個行業的高級主管都同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開放自由已經停滯。外國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板生產商說,他們被關在大型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大門外。且截至去年6月份,外國企業被限制參與保險業,導致他們在中國人壽保險市場只有4.7%的市占率,在財產保險市場上只佔有1%。

週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承諾,中國將「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方針。他承認與外商的接觸還不夠緊密,力求能多增加一些與外商接觸的機會。據透露,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本月召集20多家跨國公司的中國高管開會,也承諾中國將堅決繼續開放市場,並批評了西方的保護主義。

不過很多外國企業高級主管說他們看到中國於衰退期間的表現,與中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位於北京的咨詢公司BDA的董事長鄧肯(Duncan Clark)就說﹐經濟危機和低迷讓那些一直反對開放市場的人膽子變大了。

谷歌(Google Inc.)的苦惱就彰顯了外國在華投資企業的焦慮,導致今年1月威脅說要撤離中國。谷歌預計很快會關閉其中國網站Google.cn,任由中國本地企業主導中國4億網民的網路市場。

美國威凱平和而德律師事務所(Wilmer Cutler Pickering Hale and Dorr)駐北京的執行合伙人羅斯(Lester Ross)說,此事使政府、企業董事會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群體意識到在中國做生意的困難。外國投資者一直在抱怨中國紊亂的法律體系和監管環境。當中國還是一個新興市場時﹐這些僅僅是可厭之事;時至今天,巨大的中國市場卻已經對西方大型跨國企業的健康發展已經起著重要作用。西方企業的管理人士坦承,如果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失利,它們的全球地位將受到削弱。

去年12月,來自北美、歐洲和亞洲的共34家企業致信中國政府的三個部委,抨擊了政府以產品本土創新比例的高低,來決定其在政府採購中優先次序的做法是歧視外國人。

中方當然否認相關法規是歧視性的。同時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Gary Locke)今年1月在一次演講中揭示,外國和美國公司在華開展業務依然面臨著挑戰。他說,中國在增加透明度、提高可預見性和致力於法治方面,需要繼續邁出大步。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去年對其會員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3%的受訪者對其未來五年的在華前景持「樂觀」或「某種程度的樂觀」態度。該委員會中國負責人普爾(Robert Poole)說,中國的某些政策確實令人擔心,繼續改革開放依然是中國的普遍主題。

對許多在華跨國企業來說,今天的利潤是多年投資的結果;而這些投資許多都是在政府吸引外資政策的鼓勵下進行的。如今在這些企業夢想進入巨大市場成真之際,中國卻已繁榮到了不再需要那麼多外資的程度。外資企業的投資增長速度要比中國其他類型企業的投資增速慢得多。2009年外商投資額只相當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8%,而最高峰的1994年時比例則為6%。(http://newtal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