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綿化的病徵並不是牛隻的專利,在1987年爆發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人類也疑似連帶致病之前,人類、羊隻以及其他動物早有類似病情。

人類的腦海綿化病變早在1920年代便已被發現,並被命名為庫賈氏症(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庫賈氏症發生率大約為百萬分之0.5-1,大多發生在50歲以上,但無感染性,也沒有蛋白質堆積的現象。患者會出現記憶喪失、語言能力喪失、運動神經失調,最後呈現癡呆,平均在病發後半年後死亡。

我國每年皆發生十多例庫賈氏症,累計至今約有200個病例。

在1990年代爆發的新型庫賈氏症則發生於年輕人,病患平均年齡為29歲,多會出現憂鬱、智力快速退化等現象。病程多於一年,腦部會出現蛋白質的堆積,而更近似於1950年代發現的庫魯症(Kuru)。

庫魯症首先發現在新幾內亞的吃人部落。病發地的弗雷(Fore)部落一旦有人死去,其親友便會吃食他的屍體憑弔。但是人們常常出現頭痛、顫抖、最後智力退化而死亡的症狀。而比起吃肉的男人,吃腦的婦幼情形又更嚴重。研究最後發現,造成庫魯症的原因仍是普恩(Prion)蛋白。

儘管還沒有確定證據指出,新型庫賈氏症與狂牛病有關,但許多實驗與流行病學調查已作出支持的結論。

我國迄今尚未傳出新型庫賈氏症病例,而無論是庫賈氏症或新型庫賈氏症,目前皆無藥可治癒。

此外,早在1730年即在英國發現的羊搔癢症(Scrapie),也被發現由普恩(Prion)蛋白引起。當時的牧羊人發現,因為身體發癢,綿羊會不斷地磨蹭牆壁,之後逐漸會走路不穩、顫抖、瞎眼,終而死亡。

其他類似的動物腦海綿狀病症尚有:傳染性貂腦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alopathy, TME﹚、貓海綿狀腦病﹙fel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FSE﹚、以及發生在鹿與麋鹿的慢性損耗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 C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