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工業想走出台灣進行跨國合作,台灣第一部台德合作的電影「曖昧」製片簡麗芬表示,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語言問題;此外,國外拍片的制度化、事先充分的準備,再加上有工會當演員、工作人員的靠山,拍片環境的確比台灣好,這些都是台灣可以學習的模式。

曾經在好萊塢與美國片廠、獨立製片及專業技術人員合作過的簡麗芬,2003年回到台灣之後,隨即與新生代導演李啟源合作完成兩部電影「巧克力重擊」、「亂青春」;最近更與德國導演莫妮卡.楚特合作,完成第一部台德電影「曖昧」。幾乎每一部影片都會跟國外的技術人員合作。

簡麗芬指出,台灣的電影工業講跨國合作講了很多年,但要跨出第一步的確很困難,尤其是語言的障礙,都讓合作模式多出許多溝通、協調的時間,因此她真的覺得英文不夠好,是台灣影視產業無法跨大步的主要原因。

這次的台德合作拍片,簡麗芬說,德國總共來了12個工作人員,她從這些工作人員身上,學習到德國的人的工作節奏,他們是以15分鐘做為一個工作單位,對工作的流程掌握的非常精準及有效率。

相較於德國拍片團隊的效率,簡麗芬認為,台灣拍片團隊有不少年輕人投入,這些年輕人充滿活力、很樂意打拼、學習的精神,可以說是台灣製片環境的一個很大優點;不過,超時工作或許是台灣拍片亟待解決的問題。

簡麗芬以美國為例,她指出演員工會、副導工會是工作人員的靠山,每部影片開拍之前,製作公司必須向演員工會繳交定額的保證金,每一位演員到拍片現場會簽名紀錄自己開拍、吃飯、收班的時間,製作公司最後整理成一份報表送交演員工會,如果有超時工作的情形,工會會依情況扣掉部份保證金。

除了對演員的保障外,副導工會則是在保障工作人員的權益,依照規定每5、6小時必須讓工作人員吃飯,如果製作公司沒有做到,工作人員還可以罷工抗議,這些細微的措施,都是為了確保拍片人員的權益不會被壓榨。

反觀台灣,這些措施沒有一項在台灣實行。簡麗芬說,她很希望一次次跟國外合作的經驗,累積台灣工作人員的技術,及學習國外的拍片訣竅,這是不錯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