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衝擊下,中國的出口地位非但沒有削弱,反而進一步躍升;相較之下,歐美諸國對中出口則持續低迷,此一現象引起國際媒體的關注,甚至連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都對此全球貿易不平衡的現象提出警告,並表示亞洲國家必須減少對出口貿易的依賴。

紐約時報報導,中國的出口總額今年已勝過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其中最大的斬獲來自美國市場,中國今年已取代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大的進口品供應國。僅僅在2008年前7個月時,中國商品才占美國進口額不到15%,今年同期已來到19%,加拿大商品則降到14.5%。

除了市占率的提高外,中國在某些市場的業績也有實質增長,如中國出口至美國的針織成衣今年7月跳升10%,墨西哥、宏都拉斯、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則分別蒙受19到24%的衰退。

儘管全球貿易因不景氣而衰退,但是消費者對低價商品的需求仍然存在,中國的工廠趁此機會加緊削價,這些手段包括減薪,還有降低生產區裡的開銷,使得中國的出口在老市場裡站穩腳跟,在新市場裡也殺出生路。沒幾個國家能夠撐得住這種「中國價格」。

中國出口所以能開疆闢壤,更受益於中國的紡織品限額今年1月到期,此外中國政府支持出口的政策也幫了大忙。北京維持人民幣對美元的弱勢,並且提供出口業者稅務減免與低利貸款。

隨著美元持續走軟,人民幣釘緊美元的匯率政策使得中國出口暢旺。中國今年上半年出口總額達5,210億美元,雖較去年同期衰退22%,但比起德國衰退34%,日本衰退37%,美國衰退24%,中國仍享有相對優勢。中國在本月初已表示出口的衰退已經減緩,9月的出口額僅衰退15%,較8月好轉。

上周二在中國廣州舉辦的世界最大貿易展--廣交會裡,出口業者咸稱接下來數月的訂單模式將是:「對新興市場出口恢復快速,隨著人民幣走軟,歐洲需求也開始反彈,然後再購買美國仍維持疲軟的股份。」

相較於中國出口的日趨興旺,根據經濟學人報導,歐美對中國的出口額在過去幾年維持低迷,只占其出口總額不到7%──儘管因為歐美對其他國家出口的下降,這還是個美化的數字。

根據知名諮詢分析公司IMS的調查,輝瑞、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拜耳這類製藥巨人在中國市場的斬獲,尚不及其全球市場的2%。寶僑P&G每年在中國的營業額約有30億美元,不到其全球銷售額的5%。聯合利華的成績更不及P&G的一半。美商保險公司AIG儘管比任何一名競爭者都深入中國,但是AIG的中國部署仍侷限於8個城市。分析家懷疑,AIG在中國的收益甚至小於台灣。

中國歐洲國際商學院(Chinese Europe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的訪問教授史萊姆(Ronald Schramm)說,即使中國經濟成長率達到官方目標的8%,對於西方公司的出口也毫無幫助。

雖然許多外國公司在中國依然頗有斬獲,尤其是在價值鏈的兩端,也就是奢侈品,以及油礦類的基礎資源。但是出版業、通訊業、石油探勘、行銷業、醫藥、銀行業與保險業仍受到強烈保護,而法律的障礙、貪汙、保護主義、官僚習氣都阻礙了外國的投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