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洋與「閩南狼」最近被中國列入所謂「通緝名單」;這件事在臺灣社群引起不小震撼;更凸顯中國正試圖擴張其司法管轄、把政治手段包裝成跨境執法。從國際法與主權原則來看,中國根本沒有權力對他國公民發布通緝;臺灣是民主國家;臺灣公民的行為與言論受臺灣法律保障;不受中國法律拘束。
然而這些「通緝」本身並不是重點;真正重要的是背後的敘事戰思維。中國透過發布名單來塑造三種效果:一是威嚇境外批評者;讓人產生自我審查;二是對國內宣傳「境外勢力干預」;鞏固民族主義敘事;三是向外界暗示「中國有資格跨境執法」;試圖讓國際社會逐漸習慣其不合理的主權擴張。
敘事戰的危險不在法律效力;而在於營造「看似合法」的心理壓迫。許多人若未深入理解中國政治運作;容易被「法律名義」誤導;以為被通緝的人真的做了什麼嚴重的事。如此一來,輿論開始動搖;社會討論出現模糊地帶;甚至有些人會懼於發聲;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目標。這正是中國想達到的效果——不用抓人;只要讓你自己害怕。
身為大學生,我認為臺灣不能對這些跨境恐嚇視若無睹。今天是學者與網路創作者;明天可能就是一般公民。中國將政治意圖偽裝成司法行動;這是一種低成本卻高效的威嚇手法;若不及時揭穿,會逐漸侵蝕臺灣民眾對自身自由的信心。
因此臺灣社會必須明確表態:中國的跨境通緝缺乏國際法基礎;對臺灣公民不具任何法律效力;民主社會不接受這種假法律形式的敘事戰。唯有如此,才能維持我們的心理韌性;也才能讓世界看到臺灣拒絕被威權敘事牽動的立場。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