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菲律賓由舉辦的「馬尼拉南海對話」(Manila Dialogue on the South China Sea)再次把南海議題放進印太安全的焦點,也成為臺灣把自身安全與區域穩定論述國際化的重要舞臺;此次我國團隊首次在多場分組討論中出聲,並在閉門特別圓桌把「三海連動」(南海、臺海、東海)與海底電纜等新興安全議題帶入議程,成功讓多國學者與官員正面回應臺灣視角;會間中國代表與學者的強烈反彈與施壓,反而凸顯了臺灣論述的被需要性,在印太安全已不再是單一海域之爭,而是跨域、跨制度的連動挑戰。
中方抵制的反效果:禁止討論只讓議題更火熱
會前及會中,中國透過駐菲大使館與部分學者向主辦方施壓,企圖以撤下我國參與資料或拒絕同臺演講的方式削弱臺灣能見度;在報名階段、官網上下架與復原的拉鋸,與會者均有目擊;這種封殺式的處理不但未能壓制議題,反而刺激其他國家與學者更頻繁地提出臺灣相關議題,場面成了越是禁止討論,越會引發各國學者與代表對臺灣角色、海域連動與法治海域的探討,形成「以禁促討」的反效果;主辦組織以「1.5軌」平臺之名為參與者提供非官方對話空間,也讓臺灣聲音在相對自由的智庫圈被放大。
各國學者與官員的關切:臺灣成為區域穩定的關鍵節點
在閉門會議及分組討論中,菲律賓、越南、帛琉等國官員與學者多次回應臺灣在區域的貢獻,從海洋監測、海巡協作、海底電纜保全,到救災與海洋保育;與會者普遍認為臺灣的穩定與能見度,對南海及更廣泛的印太安全至關重要,臺海、南海與東海的情勢相互牽動,任何一處的動盪都可能波及鄰近海域,影響航行自由與地區供應鏈安全;這類實務面與法治面上的肯定,增強了臺灣以「穩定器」角色參與區域治理的正當性。
陳至潔發言的戰術意義:把問題交還給區域當事者
政治大學學者陳至潔在場上的做法具有戰術智慧,當中國代表宣稱「臺灣是內政不可討論」時,他反問在場的菲律賓、越南、帛琉官員,臺灣能為區域做什麼時,三國官員也給予回應,並陳述臺灣在海上合作、資訊共享與區域救援等具體貢獻,並指出臺海和平對南海穩定的必要性;這一幕不只讓臺灣議題在會中自然成為討論核心,也讓旁聽者目睹以禁止言論為手段的舉措,如何被多邊實務需求所抵消;陳的策略把議題從主權論戰拉回到能否促進區域治理的實務問題上,這恰恰是贏得更多國際同情與支持的路徑。
臺灣能做的合作:把被討論變成共同治理的機會
面對中方壓力與會場上逐漸擴大的臺灣討論空間,臺灣應把這種「被討論」轉為具體合作契機;首先擴大與菲律賓、越南在海巡、海空態勢感知與共同搜救的實務合作;其次推動海底電纜保護的區域協定與技術交流,將個案(如宏泰58拖斷電纜事件)納入區域法治討論;最後以智庫和國會外交為橋樑,定期向地區決策者提供臺海、南海聯動的情資與風險評估,說服更多國家把臺灣視為區域公共財而非僅是爭議點;透過這些具體步驟,臺灣可把話語權轉化為制度性參與與貢獻。
後果與風險:被看見帶來支持,也帶來對抗
臺灣在馬尼拉對話上的高能見度,一方面促成更多國家把臺海與南海視為互聯風險,進而願意展開合作;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臺灣將面臨更頻繁的政治與外交攻防,尤其是來自北京的反制(外交施壓、學術抵制、經濟壓力等);臺灣必須在擴大國際參與與承擔相應風險之間取得平衡,把對話與合作制度化、把聲援轉為具體能耐(情報共享、聯合巡航、法治合作),才能在遭遇反制時有韌性回應。
結語
馬尼拉南海對話顯示一件事;當臺灣把「可提供的公共善」呈現給區域夥伴從海上安全、救災到關鍵基礎設施保護,禁言與抵制反而無法阻止臺灣議題成為討論核心;面對北京試圖以「內政」標籤壓縮臺灣空間,最有效的回應不是單純反駁,而是以具體合作把臺灣與鄰國的利益綁在一起,使臺灣成為不可或缺的區域治理參與者;馬尼拉的經驗證明多邊對話與實務連結,才是使中共「步步進逼」的現實被國際看見並共同抵制的長期解方。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