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行政院開始思考是否就國會擴權相關法案採取「不副署」的立場。這項遲來一年多的動作,再次突顯台灣在憲政治理上長期存在的盲點:對制度界線的敏感度不足,以及對行政—立法權力邊界的反應遲滯。
回顧 2024 年初國會擴權法案快速推進時,民間團體已清楚提出警示:核心並非政策內容本身,而是立法權是否逾越立憲者設定的權限,進而侵蝕行政權的自主性。當時經民連主張行政院可透過「不副署」來表彰憲政界線,避免行政權被迫接受制度性弱化。
然而政府當時的態度,更多考量政治整體性的協調。總統府秘書長甚至公開表示「總統會頒布,相信行政院長不會打臉總統」,顯示行政體系將副署視為政治程序的延伸,而非憲政制衡中極為關鍵的權力工具。這種認知上的落差,使行政院在後續的半年至一年內,面臨持續且累積的制度壓力。
一年多來,在調查權、聽證權乃至行政命令審查等諸多議題中,行政院與各部會首長被迫承擔高度的政治風險。這些衝擊並非個別事件,而是行政權整體在憲政架構中被動挨打的結構性結果。
如今「不副署」再度被提出,本質上是行政權重新思考自身憲政位置的象徵,但也突顯:若在制度界線第一次被挑戰時未及時回應,後續所付出的政治與治理成本往往更加沉重。
對台灣的憲政發展而言,副署制度不只是儀式性確認,它是行政—立法權力界線的最後一道防線。當行政院遲滯一年才重新檢視這項工具,反映的是制度意識尚未成熟、治理節奏過度倚賴政治溝通而非憲政原則。
期待行政院在未來能以更清晰的憲政立場面對國會攻防,使副署回到其本來的功能:不是政治上的「姿態」,而是憲政秩序的界線。唯有如此,行政權的正當性與國家治理的穩定性,才能免於反覆消耗。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