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的政治競爭不再只是政策差異,而是以身份認同「台灣」或「中華民族/中華民國,獨立、維持現狀或統一,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透過媒體與社群平台的推波助瀾,使同溫層內的言論強化對立,為了選舉以情緒化、道德化操作動員、遊行、連署或罷免,導致議題難以回到理性討論。意識形態占據話語主導,緩衝空間限縮,政策的延續性與協商能力崩解,如何面對,且由紛說。
當意識形態演化成「零和化的社會分裂」時,它將不只是思想上的分歧,而會把公共政策、經濟決策、年輕世代的選擇、社會信任,甚至國家安全都拖入消耗性的內耗之中。若不反思與調整,這種由意識形態驅動的撕裂,會把台灣推向治理效率下降、社會資源浪費、國際競爭力削弱等困境。近年來政治的極端化與意識形態的激化,實已造成治理與社會凝聚的困境。
意識形態主導社會脈動,首先,社群媒體強化極端或情緒化內容的擴散速度,年輕世代在碎片化資訊中僅接觸到單一視角,進而改變政治態度與行為。其次,政黨為了動員基礎、拉高投票,往往把議題激化,在選戰中強化既有支持者的認同而非擴大中間選民,長期下來造成政策討論的碎片與短期化。再者,外部勢力利用台灣社會的裂縫,投放有利於分化的內容,擴大不信任感與內部矛盾。
因意識形態而陷入險境,當立法與行政被意識形態牽制,政府難以推動長期、跨黨派的政策,導致治理斷層與政策反覆,外部失去對台灣的信心。年輕人失望選擇出國發展,人才流失,國外對國內產業降低投資機會。政府在面對外部威脅時,難有一致且穩健的策略回應。意識形態的對立侵蝕兄弟姊妹、同事和鄰里的信任,使得社會在面對疫病、天災或經濟衝擊時,難以合作。
解決困境的建議:1.學校推動媒體識讀教育,鼓勵跨立場的公共論壇與地方對話機制,把重要政策問題,從情緒化的二元對立中拉回正軌,讓政策討論能回到事實、數據與成本效益的評估。2.強化制度設計以降低短期政治操作的傷害,例如檢討選舉與罷免制度的設計缺陷,避免被少數激進力量長期利用製造不穩定,同時建立跨黨派的政策委員會以提升政策連貫性。
3.政府與民間應強化資訊安全、透明度與事實查核機制,並對年輕世代推廣數位素養,讓公民能分辨資訊來源與意圖,降低被外部勢力利用的可能性。4.教育、研發與社會保障的長期投入,能讓年輕人看到在地發展的機會,降低因意識形態摩擦而選擇移居,或放棄公共參與的意願。政策若能兼容並蓄,則社會成本會顯著降低,以上建議,當然有賴執政者願意調和與實踐。
多元價值的衝突是民主社會的常態,唯有把意識形態的能量轉化為理性討論與務實合作的動力,台灣才能在地緣政治與全球變局中保有自主、繁榮與韌性,大步向前。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