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為GDP是一個國家所賺到的總利潤,從而計算一個國家的財富有多少,這本身是一個似對似錯的答案。
當我們在查GDP的定義時,很明顯給出的答案是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如一季或一年)所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與服務的總市場價值。它是一個國家經濟規模和健康狀況的核心指標,通常用於衡量經濟的成長與活力。
其定義內容從沒講述是賺到多少錢,而是講述經濟活動的狀況是怎麼樣。
就比如說,假如A欠B100元,B欠C100元,C欠A100元,A從D借100元還給B,B還給C,C還給A,A再還給D。
這個過程GDP的產值是0。
但我們換一個說法,其大家的成本都為0,【原本大家都沒錢消費】,但假如A讓B賺100元,B讓C賺100元,C讓B賺100元,而D先讓A賺100元,最後A再讓D賺100元。
其GDP的產值是500元
所以我才說這,很多人都以為GDP是一個國家所賺到的總利潤,從而計算一個國家的財富有多少,這本身是一個似對似錯的答案。
很多人會把「GDP = 國家賺了多少錢」這件事情劃上等號,但實際上,GDP 只能反映「經濟活動有多熱絡」、「市場交易的規模有多大」,卻不能直接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到底存下多少、賺到多少、資產淨值增加多少。這也是為什麼經濟學界會強調:GDP 是「流量」指標,而不是一個國家的「存量財富」。
換句話說,GDP 衡量的是「這段期間做了多少事、產生多少交易」,而不是「做完這些事後,你口袋多了多少錢」。
甚至有些時候,GDP 的上升,並不代表人民真的變得更富裕。例如:
- 如果一個國家大量靠借錢來推動消費與投資,GDP 可以暫時變大,但國家的淨財富並沒有因此變高,反而可能增加債務。
- 如果某些行業大量重複買賣同樣的資產(例如房屋、土地或金融商品),只要每次交易都附帶服務費、仲介費或利差,GDP 就會被「撐大」,但人民實際存下的財富不一定變多。
- 若發生重大災害,例如颱風重建、地震重建,重建工程會推升 GDP,但推升的原因來自災難造成的破壞,而非真正的增富。災後 GDP 成長,不代表這個國家變得更好,只代表花更多錢讓東西恢復正常。
這也呼應前面舉的例子。
當 A、B、C、D 只是互相還錢,沒有生產新的商品與服務,GDP = 0。因為雖然錢在流動,但沒有產生新的價值。
但在第二個例子裡,只要每一筆 100 元是對應到「實際新增的商品或服務」,即使大家原本都沒錢消費,只要有任何人先放一筆錢進系統,後續每個人提供的經濟活動都會被計入 GDP。於是:
- A 提供 100 元價值給 B(+100)
- B 提供 100 元價值給 C(+100)
- C 再提供 100 元價值給 B(+100)
- D 提供 100 元價值給 A(+100)
- A 最後提供 100 元價值給 D(+100)
五次獨立的經濟活動 = 500 元的 GDP。
但是,這 500 元絕不是「大家 集體賺了 500 元」。
這 500 元只代表「當期的經濟活動總額」是 500,而不是國家存下 500。
要衡量國家真正累積了多少財富,必須看:
- 國民可支配收入(NDI)
- 國民淨儲蓄
- 國家資產負債表(Net Worth)
- 家庭財富、企業淨值、政府財政狀況
- 淨資本形成(Net Investment)
這些指標才能顯示「賺進來多少、留下多少」。
GDP 只告訴你「這一年做了多少事」,而不是「做完之後變得多富有」。
因此,把 GDP 當成一國真正的財富,很容易造成誤解。GDP 永遠都只是經濟活動的規模指標,而非國家賺到的利潤,更不等於國民真正能帶回家的錢。
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重點GDP無法反映人民的實際感受——因為它不是「財富存量」
即使 GDP 成長,也可能出現:
- 物價上漲把購買力吃掉
- 消費靠借貸撐起來,人民並沒有真正變富
- 大量重複買賣資產推升仲介收入,使 GDP 號稱增加
- 災後重建讓 GDP 成長,卻是因為先遭受了破壞
- 企業提高投資,但獲利未必會回到薪資
因此,GDP 的成長只能告訴我們「經濟活動變多了」,但不能保證「人民變得更有錢」。
如果把 GDP 當作國家財富總量,很容易誤判國家實際狀態,忽略收入分配、國民儲蓄率、政府財政健全度,以及人民的可支配所得等更關鍵的指標。
日本提供了一個經典案例:雖然名義 GDP 長年維持在全球前幾大經濟體,但普通勞工的實質薪資卻未必跟得上。根據路透社報導,2024 年 3 月日本實質工資較去年同期下滑約 2.5%。
這種現象反映了所謂「GDP 成長,但底層勞工感受不到」的現實。日本過去幾十年經濟成長有很大部分是靠資本密集產業、資產價格(如房地產、金融資產)和企業利潤推動,但薪資並沒有同步大幅提升。這也使得 GDP 的「面子」很漂亮,但內部財富分配與勞工所得改善並非理所當然。
此外,日本因為人口老化、勞動力萎縮等結構性問題,也讓經濟增長難以轉化成普遍民眾可感知的成果。這進一步凸顯:GDP 的高成長,不一定等於所有階層都真正受益。
在台灣,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落差。儘管 GDP 成長亮眼,但勞工分配所得的比例卻呈現下滑趨勢。
根據信傳媒報導,台灣「受僱人員報酬」(labor compensation)對 GDP 的占比從過去逐年下降。審計部指出,雖然企業盈餘快速增加,但回到勞工手中的成長卻少。
主計總處的統計也顯示,2025 年時,我國受僱人員報酬佔 GDP 比重為 44.3%,明顯低於日本(50.8%)、南韓(47.9%)。這意味著 GDP 增的很多,「蛋糕」仍被企業利潤佔大頭。
再看實質薪資:根據媒體報導,2023 年台灣每人每月實質經常性薪資為 41,334 元(新台幣),比前一年略微下滑。一些媒體也有分析指出,近 5 年 GDP 增長超過 20%,但勞工薪酬非但未大幅提升,甚至有報導指出勞工薪酬 5 年少了 1.74%。
這樣的現象說明了一點:GDP 成長很可能來自資本密集、高利潤產業,而勞動密集型所得成長較慢。部分企業甚至是全球供應鏈裡高價值環節,但國內薪資占 GDP 的比重卻沒有相應提升。
再來需要特別強調中國這邊,我們台灣人經常被中國人這邊的資訊給忽悠,所以我必須再次提醒:中國官方統計資料的透明度與可信度,在國際研究界常被質疑(包括美國布魯金斯學會、CEIC、多所大學研究皆指出地方政府有灌水誘因)。因此以下屬於已被國際機構反覆討論的現象,不是憑空推測。
中國為什麼GDP這麼高,但財富未必增加?為什麼GDP產值無法反應到中國人的薪資收入當中?
- 多個中國地方政府被外部研究指出有「以大量基建衝高 GDP」的行為。
- 許多基建建好後使用率極低,如「鬼城」、「空置工業園區」、「無人使用的高速公路匝道」等案例,被國際媒體廣泛報導。
- 這些專案雖然創造了「投資支出」,因此推升 GDP,
但對財富的淨貢獻可能為零,甚至是負的(因為需要後續維護與償債)。
例如:
- 河南鄭州的「鬼城」現象
- 內蒙古呼和浩特的空置住宅區
- 北京、天津的巨大基建負債壓力
(以上均為國際媒體與外部研究常見案例。)
所以講述到現在,基本上相信很多對於GDP不太懂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不是代表財富的定義,只是這些年我們接受大量中國資訊才造成對這個的誤解,以為這個是財富的象徵!
但這其實是錯誤的,這只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狀況,只要台灣人願意舉債10~20兆新台幣去蓋基礎建設,我們也能馬上GDP遠突破歷史新高,但民主且富裕的國家這邊都會檢視財政狀況。
只有貧窮國家領導、專制獨裁國家才會為了特殊需求,才一昧透支國家未來。
這不,中國各地方政府現在連城投債都打算開始賴掉了,要知道城投公司雖然是民營企業,但沒有共產黨的人去創建公司、地方政府的支持,誰都無法創立城投公司的,所以很多中國人才把城投公司看作是地方政府融資舉債的平台。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