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1951至1970年代的四、五年級生,自幼經歷物資不足的年代,長大後又遇上經濟起飛與政治民主化,是從匱乏走向富裕、從威權邁向自由的過渡世代。父母是白手起家的苦難世代,子女則生長於物質豐富與自由民主的環境,人生軌跡深刻反映了台灣的發展脈動。這樣的特殊身份,使得自己在看待台灣現況時,有著與其他世代難以體會的複雜情緒與憂慮,且由紛說。
四、五年級生的童年多在節儉與大家庭中度過,生活雖不富裕,但也養成務實、勤奮與抗壓的特質。進入職場時正值台灣製造業崛起,見證了加工出口區、科技產業、代工模式迅速擴大,是台灣經濟奇蹟的背後推手。同時,在學生時代仍處於戒嚴體制,但成年後迎來了社會運動、媒體開放、政黨競爭,從壓抑走向自由,因而格外珍惜民主,也特別害怕看到民主轉變為對立與撕裂。
四、五年級生常被稱為「三明治世代」,上一代需要照護、下一代仍需養育,家庭與經濟責任長年壓在肩上。面對 6、7、8、9 年級生甚至更年輕的世代,他們經常感到難以理解,認同自由民主,卻也擔憂過度的意識形態與政治的情緒化,帶來凶險。期望社會務實向前,但看到後生世代對工作選擇的彈性、自我價值的追求,也會覺得,與當年相比,現在的年輕人其實壓力也不小。
外界常將四、五年級生的焦慮簡化為政治立場,但實際上,他們的煩憂更深、更廣,涵蓋整個台灣的未來。曾一起努力推動民主,如今卻看到社會因政黨、語言、歷史認同而分裂,擔心民主被情緒化消耗,變成互相攻擊而非彼此合作。曾經親手打造台灣經濟,最清楚現今的困境,工資低薪、產業外移、人才外流、年輕世代買不起房、向上流動變難,這些都是他們的憂慮。
作為率先面臨退休潮的一群,最能感受到人口老化的衝擊,擔心長照資源、醫療負擔與社福開支會成為社會壓力。例如:自己的老後是否無人照顧?年輕人是否會被迫承擔沉重負擔?成長於冷戰背景時期,比其他世代更敏感於戰爭風險。面對當前兩岸對抗升溫,他們既希望維持自由,也希望避免被捲入衝突,更盼望政策保持務實,不要被極端政治主導。
四、五年級生渴望為台灣找到一條穩健的道路,他們共同的心聲是:1.台灣的政策方向更穩定,避免政黨輪替就整套改變。2.年輕世代能在健康環境中發展,不被房價與低薪壓垮。3.社會能從對立回到合作、從意識形態回到務實。4.台灣能以和平、開放的方式面對外部壓力。5. 無論政治立場如何,不捲入戰爭。這些都是他們最深沉的心聲,也是最不願看到被犧牲的價值。
四、五年級生期待的是,台灣能成為一個讓每個世代都能安身立命的地方,不被意識形態綁架、不被對立撕裂,而是繼續延續他們曾經努力書寫的那段台灣奇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