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橫行,政府高喊「全民打詐」的口號震耳欲聾,但在真正該出手的地方,卻總是「打錯方向」。太子集團在台詐騙45億元、購入豪宅洗錢的事件,已讓社會震怒於國家洗防體系的全面失靈;諷刺的是,政府卻將打詐力氣花在「凍結民眾帳戶」與「限制匯款」上。金管會責成銀行全面清查、凍結「低餘額」或「長期未動」帳戶,宣稱要堵住人頭帳戶漏洞,並同步加強跨行轉帳監控。原意或許正當,落實卻成鬧劇,薪轉戶、投資交割戶,甚至仍在使用中的帳戶,都可能在未事先通知下被鎖。民眾轉帳失敗、提款受阻,只能請假親赴銀行「證明自己不是詐騙犯」。一句「防詐優先」,便讓全民成了被懷疑的對象;這樣的政策,不是防詐,而是懲罰誠實的人民。
回顧太子集團案,該集團能在台開設60個帳戶、購入11戶豪宅、名下坐擁29輛超跑;銀行自稱自2019年起已「通報異常交易52次」,金管會卻無動於衷。如今,政府對詐團「視若無睹」,卻對一般民眾嚴加防範,鎖的不是犯罪集團的帳,而是納稅者的錢。面對跨國詐騙網絡,政府手無寸鐵;面對自家公民,卻展現前所未見的強勢。這場「打詐秀」,正是治理錯位的縮影,權力總是瞄準最無反抗能力的人民,卻對真正的犯罪源頭裝睡。
荒謬的例子不勝枚舉。媒體日前報導,一名母親到銀行匯旅費給在海外留學的女兒,竟被行員阻止一個半小時。銀行要求她「證明母女關係」,主管反覆詢問:「妳確定要匯嗎?錢匯過去不一定會成功喔!」這位母親苦笑道:「我要匯的是親生女兒,不是網友或投資對象。」行員則回覆:「這是新規定,匯給非本人必須嚴格審查。」最後,竟要求她準備文件證明親子關係。母女相視無言,女兒更反諷地問:「要不要乾脆驗DNA?」
這段對話既荒謬又心酸。當防詐政策讓母女匯款成了「高風險行為」,國家的防線早已從防詐,變成防人。
此類「因噎廢食」的措施,暴露政府思維的僵化。真正該嚴查的,是那些異常高額金流、可疑空殼公司、現金豪宅交易與跨境洗錢路線;而非將防線築在銀行櫃檯,讓民眾疲於奔命。太子集團用數十億買豪宅、開超跑,主管機關卻「毫無感覺」;一般母親匯幾千元給女兒,整個系統卻如臨大敵。這樣的對比,不僅是制度失靈,更是價值倒錯,政府寧願懷疑人民,也不願面對真正的風險。
金融體系原應是保障財產安全的堡壘,如今卻成了全民防詐考場。民眾不再問「詐騙怎麼防」,而是焦慮於「我的帳戶什麼時候會被鎖?」金管會與銀行的一刀切措施,把全民變成「潛在嫌犯」;結果,詐團依舊如魚得水,民眾卻陷入焦慮與不便。當銀行成了懷疑顧客的機關,當金融交易變成全民測驗,政府所謂的「打詐成效」究竟在哪裡?
真正有效的防詐,應該建立在監理制度與數位安全教育雙軌之上:
其一,加強跨境司法合作與金融情報共享,精準鎖定異常金流;
其二,推動全民數位安全教育與金融識詐能力,讓民眾懂得防範;
其三,整合金管會、調查局、內政部與檢調單位的資訊系統,打造主動偵測的監控網,而非被動等國際通報。
防詐的核心不在「限制行為」,而在「提升辨識力」;不在管制無辜者,而在斷絕犯罪鏈。
政府若只會拿民眾帳戶開刀,卻放任詐團資金橫流,再多的政策口號也只是政績煙火。當人民一次次被銀行刁難、一次次對體制失望,損失的不僅是金錢,更是整個社會對公權力的信任與尊嚴。
如今,社會該問的不只是「詐團怎麼如此猖狂」,更要問:「防詐怎會變成擾民與民怨?」
詐團能洗幾十億而無人聞問,我卻匯幾千塊給女兒就被當成詐騙犯。這樣錯置的防詐邏輯,才是當前國家治理最深的諷刺!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