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意外的停電,總有人高喊缺電、「要重啟核電」。這樣的說法看似簡單,卻忽略了核電本身的安全風險、經濟成本與現實困境。事實上,台灣能源轉型仍在進行中,目前缺的是綠電,不是核電。倘若再走回核電老路,不但無助於減碳,反而會讓台灣陷入更大的風險。

首先,核能安全風險無法迴避。2011年福島核災至今仍是全球警惕,放射性污染讓居民被迫遷離十多年,經濟與社會代價難以估算。台灣與日本同處於地震帶,核電廠周邊又是高人口密度區域,一旦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核廢料問題更是難解,高階核廢料需要數萬年隔離,台灣至今仍沒有長期、安全的處置方案,這是核能發展的根本障礙。

其次,經濟成本也顯示核能並非良策。近年國際再生能源技術快速進步,太陽能與風力的每度電成本已低於核能。台電也公開指出,再生能源搭配儲能系統正逐步取代傳統基載電力,長期看更能降低整體系統成本。若再投入巨額資源在核能,不僅拖累能源轉型,還會造成沉重的財務負擔。

第三,能源安全並不因核電而改善。支持者常說「核能可減少進口依賴」,事實並非如此。核燃料同樣仰賴進口,且供應高度集中,地緣政治風險不可謂不大。相對而言,台灣積極發展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搭配儲能與智慧電網,才能真正提升能源的自主性與韌性。

放眼國際,核電已不再是主流。國際能源總署(IEA)與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的數據都顯示,全球新增電力九成以上來自再生能源。過去十年,已有多國陸續關閉老舊核電廠,轉向安全且低碳的再生能源與儲能。核電在全球能源版圖的比重持續下降,這是明確的趨勢。

台灣真正需要的,不是回頭押寶核電,而是推動能源系統的多元與韌性。這包括持續擴大再生能源占比、強化儲能與微電網建設、發展智慧調度與需量反應,並以數位化或AI技術提升電網安全。同時,政府應該加強資訊的公開透明,讓社會公眾了解能源轉型的進展與挑戰,避免錯誤訊息扭曲公共討論。

核能支持者常用「以核減碳」作為口號,但事實是,再生能源才是國際減碳的主流。若台灣錯誤地把核電當成減碳與能源解方,不僅會遲滯能源轉型的進程,更可能讓我們失去在綠能產業發展上的先機。

誠然,停電或擔憂缺電的議題必須務實面對,但核電不是答案。真正能守護台灣的,不是走回核能舊路,而是打造一個安全、永續、具減碳效益的能源未來。這條路或許艱辛,但才是台灣邁向世代共榮、社會安心的唯一選擇。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