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反過往喧囂的購物節
二〇二五年中國「雙十一」購物節,一反過往喧囂,呈現「近乎退潮的靜默」,此現象不僅突顯消費市場之疲軟,更折射出中國經濟深層結構性問題。曾為消費狂潮代名詞之「雙十一」,如今促銷簡訊零星,快遞驛站不再人潮洶湧,商家亦面臨「不促銷則客量腰斬,促銷則賣一件虧一件」之困境。此種消費降級與市場轉型,實非單純消費習慣改變,蓋因長期房地產危機與收入保障擔憂,已澈底動搖民眾消費信心。與此同時,彭博社揭露中國銀行業為達業績目標,竟發放虛假貸款,甚至由銀行職員代付利息,此等「快速貸款和還款」伎倆,無疑為經濟數據蒙上陰影,更暴露出威權體制下,政府欲以行政手段強行刺激經濟之無力與荒謬。
二、威權制度下的荒謬社會效應
觀此雙重現象,其背後制度與社會效應顯而易見。首先,消費市場靜默,乃民眾對未來經濟前景悲觀之具體投射。過往藉由大規模促銷與複雜滿減套路所堆疊短期狂歡,已無法掩蓋實體經濟之困頓。品牌方經營邏輯被迫轉向「長期留客群」,而非「短時間衝銷量」,此為市場在壓力下之被動調整,亦是消費力萎縮之明證。其次,銀行虛假貸款之氾濫,則直接揭露威權政府對經濟數據之操控與粉飾太平。當銀行為達成上級設定之貸款目標,不惜捏造交易,甚至以自身利益補貼客戶,此舉不僅掏空金融體系之誠信,更使官方公佈之經濟數據嚴重失真,進而誤導政策制定,形成惡性循環。此種數據造假,與過往審計發現國有金融機構發放巨額貸款後又迅速撤回之形跡,實為一脈相承。
三、市場經濟規律非威權力量所能扭轉
此等現象,深刻反映威權政體在面對經濟下行時之困境與本質。政府雖手握龐大資源,並能透過行政命令干預市場,然一旦民眾對未來失去信心,即便借貸成本低廉、資金供給充足,亦無法強迫其借貸、消費或投資。此乃市場經濟之基本規律,非威權力量所能扭轉。過去中國經濟成長仰賴基礎設施與房地產開發所帶動之信貸擴張,惟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家庭與企業選擇償還債務,此舊有模式已然失效。當真相被統治者操控,經濟數據淪為政治妝點,社會信任將同步坍塌,民間反思批判之聲浪亦將隨之高漲。倘若威權政體持續罔顧市場現實,一味透過數據造假與行政干預維繫虛假繁榮,終將貽害深遠,不僅無法弭平經濟危機,更將加劇社會矛盾,動搖其統治基礎。唯有迴歸透明、開放之市場機制,並建立真正回應民意之民主治理,方能重建社會信任,為經濟永續發展紮根。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