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海情勢持續緊張,中共軍機、軍艦繞台早已成為日常,甚至多次以軍演模擬封鎖與登陸作戰。在這樣的安全環境下,台灣要守護和平,不能只靠口號,國防部近期提出七千億元的軍購特別預算,是為讓台灣在不確定的國際局勢中,擁有足以威懾對手、維持和平的實質能力。
預算並非單純的「花錢買武器」,而是結構性的防衛升級。陸軍規劃採購M109A7 自走砲,將大幅提升我方地面火力與反擊能力。這款美軍現役主力火砲具有高機動與精準打擊特性,能在面對敵方登陸或火力壓制時迅速應變,確保台灣不再是被動防守的一方;海軍採購智慧型垂直起降無人機,透過無人偵搜與通訊中繼,建構跨域感知網絡,使國軍能即時掌握敵情、靈活調度戰力。這是面對灰色地帶衝突與海上威脅時,最具效益的投資;空軍的採購更是整體防空體系的核心。預算中包括增購 愛國者三型增程版(PAC-3 MSE) 四套與 518 枚飛彈,以及 9 套 NASAMS 防空系統。這些裝備將建立分層防空架構,從攔截中長程導彈到保護城市與關鍵設施,形成多層防護。再加上國造「強弓飛彈」的量產與部署,國軍防空實力將從依賴外援走向自主整合。
軍購預算不僅是軍事支出,更是國家戰略與產業發展的雙重投資。透過與美方合作引進技術、強化維修能量,台灣可逐步建立自製、自維、自強的防衛產業鏈。無人系統、飛彈組裝、電子戰與材料科技等領域,都能在軍購計畫帶動下提升研發能量,創造經濟外溢效益。
支持軍購並非鼓吹對抗,而是確保和平。當對手清楚台灣有能力有效防衛、反制與長期支撐作戰時,冒險成本將大幅上升。這就是「以武止戰」的真義。反之,若因害怕刺激而一味削弱自我防禦,只會讓對方誤判形勢,增加衝突風險。真正的和平,從來不是退讓換來的,而是實力保障的結果。
最後,軍購特別預算也提醒全民:國防不是軍方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從民間科技業參與研發,到地方政府的基礎防衛規劃,再到公民對防衛意識的提升,每一環節都決定國家能否在危機中屹立不搖。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