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颱風外圍環流讓宜蘭蘇澳在一夜之間成了汪洋。街道積水幾乎淹到一樓,軍方出動AAV7兩棲突擊車與橡皮艇救援,原本該是一幕國軍守護家園的感人畫面,卻因一輛民車疑似被輾壓成廢鐵,引發不少爭議。
許多人看到照片,第一反應不是指責,而是心疼——軍人辛苦救災,卻一夜間被推上輿論焦點。這起事件的背後,其實凸顯的不只是操作失誤或視線不良,而是民眾與國軍之間仍存在的「信任缺口」。在和平時期,國軍不只負責保衛疆土,也常在災難中擔任守護者;但若溝通不及、資訊不明,再好的善意都可能被誤會。
面對氣候變遷、極端天氣頻發,國軍已成為國家防災體系的重要一環。救災與防衛,其實是同一條責任線上的兩端:一端守護國家安全,另一端守護人民生活。若把「投資國防」理解為「投資社會安全」,那每一次救援出勤,都是國防建設的延伸。
因此,軍方與政府更需要以透明與同理心,建立「共建家園」的信任機制。像蘇澳這樣的爭議事件,應該主動拍照存證、即時說明、協助理賠。這不只是危機處理,更是信任工程。畢竟軍人的專業不該被誤會淹沒,而民眾的疑慮也值得被傾聽。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國防投資不僅是買裝備、建戰力,也是投資社會的韌性。軍購案若能與國造、科研及防災整備結合,形成完整的防衛產業鏈,不僅強化戰備,更能創造就業與科技轉型,讓國防成為社會共榮的基礎。
蘇澳的泥水會退去,但那輛被壓扁的車提醒我們——安全不是理所當然的,它需要制度與信任共同支撐。國軍在風雨中守護家園,社會也該給予理解與尊重;而軍方在執行任務時,更應讓民眾感受到「我們在一起」。唯有如此,「投資國防」才能真正化為「投資和平」,讓我們在下一場風雨來臨時,更團結、更堅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