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號」下水,不只是科技成就,更是戰略意志的展現。它象徵台灣有能力、自主地守護自身安全。然而,這項進展也觸動了北京最敏感的神經。中共迅速展開多層次的輿論攻勢,將潛艦國造包裝成「笑話」、「浪費」或「政治秀」,試圖在心理層面擊垮台灣民眾對國防自主的信任。

中共官媒與附屬帳號大量散播「潛深不足」、「噪音太大」、「潛艦只是鋼殼」等說法,甚至假冒軍事專家評論,營造專業氛圍。這些內容再透過社群平台滲入台灣,讓「國造潛艦」被誤導為「自我安慰的工程」。這正是典型的認知作戰手法:先模糊事實,再削弱信心。

北京刻意把潛艦議題政治化,操作「內部分裂」。輿論中充斥「潛艦是民進黨選舉工具」「圖利特定廠商」的說法,讓軍事議題被拉入黨派對立。這種操作並非偶然,而是中共長期熟練的「離間術」——讓台灣在最該團結的國防議題上自我爭吵。也在國際層面操作「孤立敘事」。中共媒體宣稱「無國願助台灣造艦」、「技術來源可疑」,刻意掩蓋實際上美、英、荷等多國專業團隊提供顧問協助的事實。這類話術目的在於削弱台灣的國際自信,讓民眾以為「世界都不挺我們」。

然而,當海鯤號成功下水時,中共口徑又一轉,改以戲謔語調稱其為「鐵棺材」、「潛不過台海」。這種從抹黑到嘲諷的節奏,正是認知戰常見的「反向稀釋」策略:當技術攻擊無效,就以嘲諷來消解成就。北京想傳遞的訊息不是理性分析,而是情緒暗示——「再努力也沒用」。

北京將輿論攻勢與軍事施壓結合。海鯤號下水期間,中共軍機、艦頻繁擾台,並藉官媒同步渲染「解放軍隨時能封鎖台灣」的說法。這種「軍演配話語」的組合,正是中共新型混合戰模式:一手製造恐懼,一手操控輿論。

面對中共的攻擊,台灣政府應在安全範圍內主動揭露工程進度與實際成果,避免被虛假訊息搶走敘事主導權。且媒體與教育應持續強化民眾的媒體識讀能力,使社會能辨識認知戰手法。

北京對海鯤號的焦慮,其實正反映它對台灣自主意識的恐懼。這艘潛艦的真正力量,不只在鋼鐵與科技,更在於背後那份「不再依附」的決心。當中共忙著抹黑時,台灣已經在行動中回答:我們不只在造艦,也在造未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