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退休金本身就是一種你多繳就能多得,少繳就是少得,所以從論述年金退休人士領到5~8萬是不符合世代正義,本身就是一個最錯誤指責方向,但你又不能說這是錯的,
2.但若冷靜回顧歷史,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從未有任何一個政府,明確保證軍公教退休金一定能領到某個固定數字。
歷任政府在宣導中所強調的,始終是「確保退休生活安定」、「建立穩健制度」、「維護尊嚴」等原則,而非「承諾具體金額」。
無論是公務員錄取簡章、聘用契約,或任何招募說明,都沒有明文規定退休後享有18%的固定利率。那是當年金融環境下的特殊政策安排,而非法律賦予的永久權益。
若將一項時代政策視為終身保障,那基本上不管哪一家企業都是被其員工告定了,因為從未有哪一家企業、公司都是維持他們最高標準的福利待遇。
我之強調,不管支持改革的人或者反對改革的人,基本上都弄錯很多問題點,其真正問題點是在於,沒人強調一個最基礎的概念!到底退休金怎麼算來的?
我先用最簡單的數學模型概念來解釋,用最簡單的數字換算,先講一次!
我每個月繳1000元,一年也就是1萬2,繳了20年也就是24萬。
那麼我要怎麼領到比24萬還要更多?最爛的操作就是放在銀行生利息,20年前的銀行利息也才1.6%,所以可以拿280500元。
我們改成目前勞退的利率6%,所以可以拿到441427元。
再來是85年後才入職的12%,所以可以拿到864400元。
至於我們為什麼要年金改革?就是為了改那個18%問題,但我不想挑撥離間,就不算數字來嚇大家。
另外勞工朋友請注意,如果不知道自己可以自己繳那6%,讓自己12%,請趕緊去多繳納喔。
在討論退休金時,許多人習慣以「我繳了幾十年,當然該領回」作為理所當然的論點。然而,退休基金制度並非單純的「個人儲蓄帳戶」,而是一個「共同基金」機制。軍公教、勞工、農民等各族群繳納的金額,均由政府或基金管理單位統籌投資運作。每一位受益人領到的退休金,實際上來自整體基金的投資報酬與政府補貼,而非個人繳款的單純累積。
若投資報酬良好,基金得以延續;若報酬不如預期,缺口就必然出現。也因此,多數退休者實際領到的金額,往往遠高於自己繳納的部分,而那之間的差額,最終必須由社會共同承擔。
而這,才是真正問題所在,也是為什麼我們非得要年金改革的真實問題的錨點。
從國際經驗來看,即便是全球最頂尖的退休基金,也無法長期維持高於年化7%的收益。根據OECD與各國官方資料顯示,挪威政府養老基金近20年的平均年報酬率約為5.8%,加拿大退休金投資局約為6%,荷蘭公務員基金約5.2%,新加坡的淡馬錫與GIC則維持在5%至6%之間,澳洲退休基金則約6.5%。這些基金擁有最專業的團隊與全球投資網絡,依然不可能達到18%的穩定報酬。若台灣要用同樣的思維要求自身的基金,那將違背市場基本原理。
更現實的是,金融市場沒有永遠的牛市。從1987年黑色星期一、2000年網路泡沫、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2020年疫情股災,到2022年通膨與升息引發的市場重挫,世界主要市場平均每十年就會遭遇一次大規模修正。這些波動使任何基金操作都無法完全避險,連挪威與加拿大這些以穩健著稱的基金,都曾在單一年份出現超過10%的虧損。要求一個基金在這種環境下「年年穩賺18%」,等同要求投資操作違反經濟規律。
儘管個別操盤手或基金在某些年份出現驚人績效,如Quantedge Global Fund在2010年曾達82%、2019年達70%,但也曾在2015年虧18%、2018年虧29%、2022年虧21%,這些皆屬個案且含高度風險。若要制度化地每年達到18%年化收益,幾乎可說是違反市場常規。
根據台灣退撫基金與勞退基金的官方數據顯示,近年平均年報酬率約在3%至5%之間。若以18%作為優存利率的制度基礎,報酬與給付之間將產生超過13%的缺口。
這些錢最終都必須由全民稅金填補。換言之,那些並未享有18%退休優存的勞工、農民與中小企業主,實際上正在用自己的稅金補貼他人更高的報酬。這樣的安排,在公平性與代際正義的角度上,顯然值得深思。
更別說85年後的軍公教人員,都開始如同勞工自己繳納勞退一樣繳納年金,都是自己承擔7成費用,可84年以前都是恩給年以前都是恩給制,全部由政府繳納。
所以中華民國政府並沒有對不起任何一個軍公教人員,不管大家或者他們自己覺得辛苦或不辛苦,最起碼要說,國家對得起他們的付出。
年金改革不是政治口水的產物,而是一個冷冰冰的數學現實。當基金的給付遠高於收益,少子化又使繳費人口減少,任何國家都無法支撐制度永續。不改革,基金遲早破產;改革,才能確保下一代仍有退休保障。如果繼續讓全民稅收去維持少數群體的高額給付,那不只是財政問題,更是社會信任的崩解。真正的正義,不在於誰被砍得多,而在於制度是否能撐過下一個世代。
年金改革不是懲罰,而是現實要正視問題的選擇。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