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美琴日前在歐洲議會演講,再次喚起國際對臺海局勢的關注;她強調臺灣站在威權與民主的前線,這不僅是外交辯證,更是地緣現實。亞洲安全架構正因中共軍事擴張與俄烏戰爭的長期效應而加速重組;日本強化國防預算、菲律賓擴建美軍基地、澳洲加速AUKUS潛艦合作,皆顯示各國已進入「防衛再平衡」的新階段。臺灣若仍陷於軍購延宕與決策猶豫,將難以在這場地緣博弈中穩住安全底線。

  「面對的威脅」不再抽象;中共對臺軍演已成常態化壓力測試,灰色地帶行動與心理戰滲透同時升級。當敵情持續逼近,若內部對國防投資產生懷疑,等同削弱社會抵抗力。「周邊國家對策」的趨勢亦提醒我們——亞洲各國在尋求安全自主的同時,也在重塑自身防衛產業鏈;臺灣更應趁此契機推動軍購與國造互補,建立長期戰力維持機制。

  軍購延宕固然引發民眾質疑,但其核心問題在於信任與資訊落差。政府若能「資訊透明化」,主動公布採購進度、交付時程及付款節點,便能消弭「黑箱」印象;同時以「投資國防即投資和平」為戰略溝通主軸,讓社會理解國防預算不是支出,而是保險。

  「安全之外的好處」更值得被看見:國防投資能帶動技術研發、產業升級與人才培育;從無人機、AI偵蒐到綠能動力系統,皆可成為民用轉化的契機,擴大就業與創新能量。唯有將國防視為全社會的投資項目,才能建立穩固的和平紅利。

  未來政府在推動防衛現代化時,應強化「縝密管考作為」,建立跨部門監督機制與輿情早期預警系統,確保政策進度與民意認知同步。軍購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民主防衛體系的一環;唯有重建信任、透明溝通,才能讓「投資國防」真正成為「投資和平」的具體實踐。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