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已不是「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抗日年代,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拋頭顱灑熱血,也已是昨日黃花。台灣長期處在的生存安全的不確定、地緣威脅的真實感,以及國族認同的未終結,比起烏克蘭、巴基斯坦、中東等地區更為兇險。年輕人想知道的是,上戰場的意義到底是甚麼?台灣人是否能如以色列一樣,遇國家危難時,會放下一切投入戰場?且由紛說。
上一代看戰爭來自課本、紀念碑、軍歌、國家敘事,這一代看戰爭則是來自網路短影片或媒體報導,烏克蘭壕溝裡被炸裂的第一視角令人怵目驚心。透過實況畫面無人機空投炸彈砸穿掩體,士兵在前幾秒還在喘息,下一秒就被炸沒了,這些具體影像烙印在年輕人的腦裡。所以戰爭不是舞台表演,而是碎片化的死亡,這種直接看死亡經驗,讓現代的年輕人上戰場的意識,不是浪漫而是風險。
當年輕人看見了戰爭的真實、死亡的數據、破碎的身體,他們真正害怕的是,把戰爭想得很浪漫,以為死了就是英雄,把年輕人視為可以消耗的資源。俄烏戰爭教會了世界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資訊透明」,而不是舊時代的「情緒動員」,只有資訊透明才能讓人願意冒險。年輕人不願意被迫無意義地死去,若我們把上戰場的意義說得一清二楚,相信年輕人會願意挺身守護家園。
過去講戰爭時常用的形容詞,熱血、英勇、犧牲、榮光,但現代年輕人看的不是如此,而是成本與交換值。年輕人其實不是怕死,而是怕「白死」,怕「死了之後,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人會記得你」;怕「官僚決策錯誤,整代年輕人當彈藥耗盡」;怕「用力喊英雄,但制度卻無能力照顧」。換言之,現代年輕人愈來愈清醒,不願意被當成消耗品。
年輕人認為,我之所以活著,是因為我要去完成我的人生,而不是如別人所願要自己替政治買單,國家存在的目的,是讓自己的人生能夠展開。所以現代年輕人對於上戰場的認知,實際存在著大量清晰的價值排序:如果我上戰場,那是我的人生中斷,這就是為什麼,年輕人不是簡單「怕死」,而是不願意被當成別人故事裡的替代角色。
年輕人不是逃避戰爭,而是拒絕被當成「可消耗」的資源,閃兵事件之所以在社會掀起大量討論,不僅只是有人投機鑽漏洞,而是它像鏡子般,把一整個世代的集體心理照得極度清楚,台灣年輕人確實有一種「共同意識」正在進行。不是「不願意打仗」而是「如果要我死,我要清楚知道我為什麼要死」,到底為何而戰?武器裝備及後勤支援是否到位?換言之,不是逃避死亡,而是拒絕無意義的死亡。
這一代年輕人比上一代更具有「自主性」,願意保家衛國,但絕不願意被濫用。所以年輕人對上戰場的自主意識是,我會為我愛的人、這塊土地、自己的生命底線而戰,但不會為不透明、不可檢討、沒人負責的政治決定而死。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