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雖將台灣列為「自由國家」,但民間觀察與學者分析卻指出,台灣的民主體制已逐漸出現「失衡」現象,雖民主的外殼仍在,但內部的權力制衡、理性對話與公共倫理卻日益崩解。此種「失衡的民主」既非專制回潮,也非單純的政黨輪替困境,而是一種制度與文化上的偏移,民主程序雖存在,但民主精神卻在流失,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們,該怎面對?且由紛說。
探究民主失衡原因:首先,執政黨往往以「效率」為名,強化行政主導,削弱立法與監察的獨立性,立委問政的監督力道減弱,法案多以黨意取代民意。其次,法官法與監察制度設計原為防止政治干預,但在實際運作中,政治事件常被司法化,而司法裁量又被政治詮釋。再者,政府官僚因政治傾向被拔擢或懲處案例屢見不鮮,當官僚體系的專業被政治忠誠取代,政策品質與施政透明度自然下滑。
台灣的媒體在商業化、政黨化與社群化的浪潮下,早已失去平衡,傳統媒體長期受到政商結構影響,新聞報導常以政治立場為導向,輿論場域形成「藍綠分眾」。許多新聞節目不再是資訊傳遞的平台,而是意識形態的擂台,主持人與來賓分別代表不同政治立場,彼此激辯卻缺乏理性討論,這種「對立式媒體文化」不僅削弱了公共理性,更讓社會陷入情緒化的政治對抗。
社群媒體的崛起雖擴大了言論自由,不同陣營的民眾活在自嗨的平行時空中,缺乏交集與理解,當民主社會失去共同語言與事實基礎,任何政治辯論都淪為互相攻擊。此外,假訊息與網軍操作更為加劇輿論的操控,當輿論可被政治資源影響,公共議題的焦點被轉移或扭曲,民主便失去了「理性參與」的功能,媒體不再是監督者,而成為權力鬥爭的工具。
政黨以情緒與對立為主要策略,選民以立場取代政策思考,長期的對立政治讓人民對公共事務產生「政治疲勞」,投票成為非理性選擇的行動與宣洩不滿的儀式。許多社運團體與民間組織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缺乏超越立場的共同價值,社會運動從追求公共利益轉向「立場動員」,彼此競逐資源與輿論聲量。部分公民誤解民主為「我有權說、你不能管」,忽略了言論自由的界線與責任的承擔。
引頸企盼:1.重拾立法院的實質監督功能,避免政治任用與報復文化,司法機關強化獨立性與透明度,以重建社會信任。2.教育體系應培養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讓公民能夠辨識假訊息與立場操控。3.教育應將民主倫理、公共對話與批判思考納入核心課程,鼓勵學生從多元角度看待議題。真正的公民社會應超越立場對立,以公共利益為核心價值,重拾對話與包容精神。
民主的真正意義,不在於誰執政,而在於權力如何被監督,人民是否能理性參與。為避免「民主失衡惡化」,必須重新找回民主的倫理價值──理性、包容、責任與對真理的尊重,期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