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正式走馬上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這場本應象徵政黨新生的就職典禮,卻在黨內「明星級人物」的缺席下,顯得格外冷清。六都市長中僅蔣萬安出席,侯友宜、張善政、盧秀燕全數缺席;過去曾代表「建制藍」的郝龍斌、張亞中,更被媒體揭露「未獲邀請」。這樣的「新局」,或許更像是一場內部勢力的清算開端。

鄭麗文的演說氣勢驚人,十五分鐘的致詞未照稿宣讀,語調昂揚、情緒張力十足,為長期被「老藍男」形象籠罩的國民黨注入戲劇張力與媒體效果。她以「我們都是中國人」的高調論述,試圖重新定義藍營的政治核心。然而,這樣的「強勢開場」,在政治領導層面卻透露出另一種不安:它更像是表演型政治人物的情緒輸出,而非穩定政黨結構的領導力量。

侯友宜回應外界提問時明言自己是「中華民國人」,等於在意識形態上與新主席劃清界線。盧秀燕選擇缺席,顯示她仍想留在「中間路線」的縫隙裡,以維持未來可能的上升空間。若地方派與中生代勢力持續冷處理新主席,國民黨的「世代交替」恐怕只會停留在表面。

從人事布局來看,鄭麗文延續了連戰、馬英九時期的政治人脈,任用的黨務主管多屬「正統藍」系統,延續「九二共識、反台獨」的既有路線。這樣的架構在短期內可穩定深藍支持,但長期來看,勢必壓縮「本土藍」與中間選民的發聲空間。國民黨的「再中國化」趨勢正在進行中,而非假設。

值得注意的是,鄭麗文對黨內異議的態度。她在就職儀式上排除競爭對手郝龍斌與張亞中,顯示出強烈的控制欲與排他傾向。對比日本自民黨,新黨魁上任後往往會邀請對手入閣,以凝聚黨內共識;鄭麗文則選擇「排除異己」,這對一個已陷入內部分裂的政黨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

國民黨此刻需要的,並非更強勢的口號,而是制度性整合與價值重建。鄭麗文的登場或許讓國民黨短暫振奮,但若她無法在強硬論述與開放治理之間取得平衡,「強勢」最終可能演變為「孤立」。

國民黨正處於路線再定義的臨界點。若鄭麗文只追求表面上的「紅色正統」,而忽視台灣社會主流民意的溫度與多元,這個百年老黨或許將更快走向邊緣化。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