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國際媒體出現誤導、誤解,甚至曲解台灣政治立場的報導時,社會輿論往往立即陷入憤怒與爭辯:那篇文章是投書還是報導?作者是誰?是否代表媒體立場?然而,即使釐清這些問題,也難以化解更深的結構性困境。今天一家媒體刊登一篇投書,明天另一家又可能發表不同觀點;我們難道要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憤怒嗎?
事實上,糾結於文章屬性或作者身份的討論,意義有限。許多智庫學者與國際媒體記者,往往不是完全獨立的個體,而是某種政策學派或戰略思維的延伸。他們的觀點,屬於國際論述體系的一環:從「交往」「圍堵」「脫鉤」到「共管」「重返」,這些詞彙背後都蘊含不同的意識形態與權力邏輯。
因此,逐句反駁外媒的報導固然有其必要,但若台灣永遠只是在糾正別人的誤解,就始終困於他人的框架之中。更重要的是,台灣必須建立屬於自己的論述—如何看待自身與區域秩序的關係?台灣的存在,如何與民主、人權、安全及全球利益相互交織?唯有用這樣的語言,世界才可能真正理解並支持台灣。
論述本身就是力量。讓世界聽見台灣的聲音,不能只靠事後澄清,而應主動說明「我們怎麼想、想成為怎樣的國家」。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語言,就是這種力量最集中的展現。當總統能清楚並堅定地闡述台灣的價值與方向,對外的一切溝通與宣傳,就會自然成形、有一致性。
因此,與其陷入「那篇是不是投書」的瑣碎爭辯,更值得投入的,是讓「台灣論述」成為國際討論的一部分。唯有當我們能以自己的話語定義自己,台灣才不再只是被描述的對象,而能成為敘事的主體。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