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矽盾」之後,「台灣之盾」(T-Dome)又成為近期熱議的話題。該名詞最早出現於賴清德總統今年的國慶演說中,構想的緣起,乃參考以色列的「鐵穹」(Iron Dome)防空系統,旨在建立一套多層次的防空系統,藉以因應來自中國的飛彈、無人機等空戰威脅。聽起來有沒有好厲害,宛若手遊打怪般,抽到了SSS級的魔道具,簡直潮到出水了!

然仔細想一想,防空系統?遇有空中威脅的預警系統?建置防患於未然的防禦飛彈網絡?這不就是台灣長年以來,一直持續在佈建的愛國者飛彈系統麼?頂多是輔以台灣中科院自製的天弓飛彈系統,基本上這些都不是甚麼新的玩意,充其量只是用以將原有離散的資源,重新排列組合的概念而已。
換言之,各該設備,該採購的採購,採量產的量產,本來就依循著既定的逐年目標在進行,預算也是每年如期如實的審議通過,後續理當只需要相關系統整合費用,便可實現「台灣之盾」的願景。

結果呢,不是哦,不是這樣哦,整套「台灣之盾」,預估預算分七年編列,總規模高達新台幣1.3兆元!!

當然,國防機密,筆者無從窺其一二,但就個人過去在公部門任事的經驗,類似這種「創新名詞」的項目,像是過去的「前瞻預算」、如今的「國土韌性」,基本上都只是追加預算的一種套路,試圖透過更具有願景性的藍圖,來包裹許多本來就該執行的一般性項目,舊酒裝新瓶,企圖矇混過關。
類似的案例,恐怕又以國防事務為最。因為除了機敏性無法公開透明的監督外,相準了在野黨立委在歷經大罷免之後,心中難免有所忌憚,深怕擋國防預算,會被貼上「中共同路人」的紅標,接續還怎麼選。與其吃力不討好,還不如上下交相賊,彼此打哈哈,你爽我也爽,反正都是慷人民之慨,做個順水人情也無妨。

就端看先前國防部被揪出在特別預算中,編列了諸如瓶裝水一瓶120元、5萬元長官椅、以及250萬的會議桌等離譜價格,再對照近期親綠媒體披露海軍大氣海洋局長林倉玉上校涉嫌指示部屬「編預算能騙就要騙」,並親自指導如何規避審計與監察單位調查等情事,您真能相信,這錢都花在刀口上?單單看耗費鉅資的海鯤號潛艦海測延宕的情況,對於「台灣之盾」,您還有多少信心呢?

當然,強化國防實力,打造一支足以令中國心生畏懼的現代化軍隊,自是相當重要。但相關經費絕對該如質如實的用在對的項目中,不容假國防之名,將預算挪為他用,甚或變成是外交上的一種手段。
回顧過往,從動搖國本的尹清楓命案所衍生的拉法葉弊案開始,幾乎每一回偌大的國防計畫,都存在著相當大的貓膩,輕則預算浮編,重則根本只是虛應故事。看看我國每年耗費那麼多的國防預算,最終還是得乖乖的向美國繳交「保護費」才能換取台海安全,國防的發展,真有顯著的成效麼?

近期賴總統喜孜孜的表示台美貿易談判「好事近了」,暗示疊加關稅可望取消,再細數「台灣之盾」1.3兆台幣,約略等同於當初日韓為了關稅談判所吞下的三、四千億美金投資數額。兩者之間,是否相互關聯?是否為了弭平國人的譁然輿論、換個型式向美國獻上投資預算,才搞了個「台灣之盾」來舊酒裝新瓶?說真的,叫人不聯想也難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