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知名網紅范婉晴以其迷惑行為博得流量,從早期的無照駕駛、虐兔事件和家暴爭議等等,一直處在負面輿論之中。今年十月她的母親病逝,出現照護疏忽和金錢使用的質疑聲浪,雖然范本人出面否認指控,但事件本身疑點重重,仍在社群掀起大規模公審,甚至出現「殺人兇手」「不孝女」等批評,實在令人不敢苟同。

值得注意的是,范婉晴的「黑粉」遠多於支持者,但罵聲並沒有讓她消失,反而讓她被看見更多。這正是流量時代的一種現象:被罵,也能紅。

范婉晴的影片風格鮮明,吸引了部分觀眾的好奇,許多人雖表示「看不下去」,卻仍持續點開、留言、轉發。這樣的行為讓社群平台的演算法持續推播相關內容,使她的曝光度不降反升,於是批評反而成為流量的一部分,黑粉也成了最穩定的流量來源。

在不斷擴大的網路討論中,事件的真實與否逐漸被模糊。母親的離世與家庭糾紛被轉化成全民參與的輿論戲碼,媒體搶快報導、網友輪流審判,卻少有人關注事情本身的複雜性。這樣的現象顯示出,網紅文化與媒體生態之間已形成一種互相利用的結構——爭議帶來流量,流量又製造更多爭議。

面對如此現象,或許我們更應關心的不是個別網紅的品格,而是整個社群生態的邏輯。當「黑紅」成為一種現象,流量經濟下的媒體與觀眾都難辭其咎。唯有重新檢視我們的點擊與關注,才能讓公共討論回到理性的位置。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