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2025)10月10日起,教師每學年可享有三天「身心調適假」,可併入事假計算,請假不需附證明,學校不得拒絕或給予不利處分。若因此需課務代理,費用由學校支付。消息一出,許多老師都覺得「終於輪到我們了」,但也有人苦笑:「這調適假給了,問題卻還在。」
而我就是那個哭笑不得的老師,一方面感謝政府終於看見教師也需要喘息的空間,一方面又覺得這份「體恤」不夠乾脆。因為這三天是「併入事假」,代表我們還是得自行找人代課。對老師來說,請假從來不是填個假單就能解決:課務怎麼排?代課找誰?導師職務誰接?請同事代課,更是人情要還,身心調適假雖然有了,但實際上能請、敢請的,恐怕仍是少數。
我常想,與其新增調適假,不如請政府先正視三個更根本的問題:
一、提升教師待遇。 教師薪資長期停滯,卻不斷被要求額外行政工作。
二、減少文書負擔。 各式計畫、評鑑、報表讓教師疲於奔命。
三、廢除校事會議。 許多學校被繁瑣的會議拖垮,真正的教學現場反而被忽視。
如果這三項能改善,教師根本不需要「調適假」來療傷。現在的大缺師問題,也能隨之緩解。我相信,台灣並不是缺乏有熱忱的老師,而是環境惡劣到讓人不願踏入教育現場。那些已經踏進來的老師,也在想著「該怎麼離開」。
暑假時我有機會赴瑞士參訪,在德語區的一所小學和校長交流。他們也同樣面臨教師短缺的困境,但原因主要是待遇問題;其他如文書負擔、家長壓力、行政會議,幾乎不存在。當地政府扮演的是「學校後盾」的角色,而不是一層層的稽核單位,即使遇到不理性的家長,也不會讓學校成為箭靶。
這讓我心中感慨:
原來同樣面臨缺師,瑞士的問題在「待遇」,台灣的問題卻在「制度」。
我們的教育現場,真的被過多不必要的程序和壓力綁住了。
我發現全世界都在缺老師,但政府是否真有心解決,才是關鍵,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假,而是更合理的工作環境與保障,當政府願意成為教師的後盾,而非壓力來源,老師自然會留下來,否則,三天的「身心調適假」,終究只是一帖治標不治本的安慰。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