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無不可對人言」,原是讀書人風範,也是學術的靈魂。

然而,今日的台灣最高學府,卻愈來愈多「保密」「封存」「僅限當事人閱覽」的程序。從論文門到教評會,從學倫審查到升等投票,台大正一步步滑向行政黑箱的深淵。

一、從「開放理性」到「封存十年」

學術本應公開,真理不怕檢驗。

但近年台大多起爭議顯示,校方對外的標準是「不公開」、「不說明」、「依法保密」。

研究資料封存十年、會議紀錄不列理由、內部調查拒絕對外。

這些不是保護隱私,而是用制度化的保密,掩飾體制的怯懦。

一所大學若要以「程序正義」為傲,最起碼該有「可受檢驗」的勇氣。

連真相都不敢說明,談何教育下一代「誠信」與「責任」?

二、吳瑞北事件揭露了什麼?

日前,台大電機學院教授吳瑞北在教評會中遭到無理由否決,票數創下歷史新低。

院方推薦、程序完整,卻被「心證投票」一筆打回——連理由都不願說。

這種做法,早已不是學術討論,而是權力審判。

吳教授申訴指出:

決議未依正當程序、未給陳述機會、否決理由不明,

更有行政主管兼任學倫委員,形成利益衝突。

這些問題不僅涉及個案,而是制度病灶。

當投票取代理據,當「心證」凌駕「原則」,

學術自治就變成了行政權的延伸。

三、知識分子的墮落:從「以理服人」到「以權壓人」

昔日的教授以理為尊,胡適、殷海光、殷中樞皆能公開辯論,不懼爭議。

今日的大學,卻常見教授以「規章」「保密條款」自保,

更有人以「程序」之名排除異己。

這是知識分子的墮落:

失去對真理的熱誠,只剩對職位的恐懼。

當學術倫理成為懲罰異議的手段,

當大學不再容納批評,

那所謂的「自由學府」也只是裝飾。

四、台大校訓還在嗎

「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這是台大的校訓。

但今日台大所展現的,是:

  • 無「敦品」,因同儕以匿名投票排除異己;
  • 無「勵學」,因真相被封存十年;
  • 無「愛人」,因對話成為審判;
  • 無「愛國」,因批判精神消失。

當校訓成為典禮口號而非行為準則,

我們就該問:台大還是那個台大嗎?

五、真理不能封存

學術的尊嚴來自透明,真理的力量來自公開。

「封存」不是解方,而是逃避;「保密」不是程序,而是失能。

如果今天可以用「保密」掩蓋不公,

那明天就能用「程序」懲罰異議。

 

吳瑞北教授的申訴,或許只是個人的抗爭,

但它點出了學術制度的危機:

當知識分子不再敢對人言,學術自由也將隨之滅亡。

結語:

學問之道,不在權位,而在誠信。

一所大學若忘了「事無不可對人言」的初衷,

那它教出的學生,也只會學會沉默。

願台大重新記起自己的使命:

讓真理光亮,勝過任何權力的陰影。

文/蕭錫惠(台大校友)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