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幾乎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從意識形態的對立、階級的分化、世代的矛盾,到媒體與社群網絡的分化,人們的思想不再容易交集,價值觀的斷裂使得公共理性逐漸被情緒取代。政治人物不僅是政策的推動者,更是社會共識的塑造者與倫理的示範者,其影響力甚大。社會撕裂不只是意見的差異,而會演變為族群、階層乃至國家內部的長期對抗,政治人物應有何責任,且由紛說。

 

社會撕裂有下列現象,首先,政策的極端化,當政治成為敵我對抗的戰場,妥協與理性討論便不再可能,政策因此失去連貫性,社會資源被浪費於政治鬥爭。其次,公共信任的崩解,當人們不再相信選票能改變現狀,就容易被威權或極端主義誘惑,尋求「強人」來替代制度,這正是許多民主國家退化的警訊。再者,凝聚力的喪失,導致國家無法面對外在挑戰,尤其兩岸、關稅、國際競爭等。

 

政治人物的角色可為溝通的橋樑,也可為撕裂的刀鋒。當政治人物選擇以對立、敵我分明的語言動員群眾時,會造成心理上的群體偏見與敵意;相反地,若政治人物以包容、合作的語氣面對不同意見,社會的緊張就有緩和的可能。而社會撕裂的深層原因,就是「人民不再相信制度能公平運作」,若政治人物貪腐或利用權力操控司法、媒體,人民便傾向相信陰謀論、假新聞,社會理性因此瓦解。

政治人物最大的責任是維護社會的公共理性與集體信任,有以下五點剖析:1.政治人物在面對社會矛盾時,應秉持誠實與理性,不以民粹或恐懼煽動群眾。正如英國政治哲學家約翰洛克所言:「政府的合法性來自於被統治者的信任。」2.政治人物應搭建公共對話的平台,鼓勵不同立場的群體理性討論。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在種族對立的時代,選擇以寬容與談判化解仇恨,成功帶領國家走向和解。

 

3.政治人物應推動具包容性的政策,如教育機會均等、勞工保障與居住正義,使人民感受到制度的溫暖。社會撕裂的真正修補,往往不是靠口號,而是靠實質的公平。4.政治人物有時為了選票,故意搞分化,破壞社會信任,政治人物應有道德自制力,明白「分化的勝利,是國家的失敗」。5.政治人物的行為展現謙卑、誠懇與自省,社會風氣便會隨之改善。

 

政治,是一場關於權力的競賽,但更是一場關於道德的試煉,當社會撕裂加深,真正考驗政治人物的,不是口才與手腕,而是良知與責任。正如美國總統林肯在南北戰爭中所說:「我不希望上帝站在我這一邊,我希望自己能站在上帝那一邊。」這句話揭示了政治的最高境界—不是追求勝利,而是追求正義

 

政治人物若願意超越黨派與私利,真正以人民的幸福為依歸,那麼社會撕裂就不再是命運,而是可以修復的傷口。當政治重回倫理的軌道,當權力被道德所節制,撕裂的社會終能重新找到共同前行的方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