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政治以另一種手段的延續。」——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的這句名言,放在加薩戰爭最為刺耳。因為這場戰爭正好顯示出:當政治失靈、理性崩潰,戰爭便不再是「政治的延續」,而是「政治的否定」。
一、目的與手段的錯位
2023 年 10 月 7 日,哈瑪斯突襲以色列,意圖以「恐懼」迫使以色列讓步,並藉此重塑巴勒斯坦議題的中心地位。若依《戰爭論》的語言,這是一場「政治目標驅動的戰爭」(Krieg als Fortsetzung der Politik)。
然而,克勞塞維茨也警告:當戰爭的暴力脫離政治理性,戰爭就會吞噬自身。
哈瑪斯用綁架、屠殺與人質政治作為工具,將「恐怖」誤認為「力量」;以色列則以報復為手段,讓懲罰凌駕於目標。當雙方的手段與目的混淆,戰爭便陷入「無限戰」(absoluter Krieg)的邏輯:誰也無法停手,只能毀滅到底。
結果是——政治的失敗轉化為軍事的瘋狂。
二、三位一體的失衡:理性、情感與機會
克勞塞維茨提出「戰爭的三位一體」:政府的理性、軍隊的機率與創造力、人民的激情。理論上,這三者應該保持動態平衡;但在加薩戰爭中,全都崩潰。
以色列政府的理性被恐懼取代;哈瑪斯的激情被仇恨操控;而軍事行動失去政治方向。以軍的轟炸雖精準,卻無法產生任何長期穩定的政治秩序。戰爭成為一場「由演算法與憤怒共同驅動的機械報復」。
當理性退位,暴力便自我繁殖。這正是《戰爭論》最深的警告:戰爭一旦脫離政治控制,就不再是手段,而是一種災難本身。
三、信息戰:戰爭的新延伸
在數位時代,克勞塞維茨的「戰場摩擦」(friction of war)有了全新形式——不是泥濘與霧氣,而是輿論與影像。
從 2023 年起,加薩戰爭的輿論戰在全球網路同步展開:一邊是哈瑪斯播出的被綁架影像,一邊是以色列的空襲直播。真實被即時轉譯、剪輯、武器化。
信息空間成為第四戰場,新聞編輯室與社群平台變成炮台。誰掌握敘事,誰就能影響戰爭的「道德合法性」。但當每張照片都可能是假、每個真相都可能被重組,理性再度失守,輿論也成為戰爭延續的另一種「暴力形式」。
四、戰爭的結果:毀滅政治,失去和平
2025 年 10 月最後一批人質回國,戰爭暫告結束。但這並非克勞塞維茨意義上的「政治勝利」,因為沒有新的秩序誕生。
哈瑪斯雖被重創,卻在廢墟中維持象徵存在;以色列雖軍事上勝出,卻在國際輿論中失去道德主導。這正如《戰爭論》第八卷所說:「勝利的目的不是摧毀敵人,而是迫使他接受我們的意志。」而今,雙方都無法讓對方屈服,只讓世界看到意志的殘骸。
五、結語:理性重建,才有和平
加薩戰爭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當政治被仇恨取代,戰爭就不再是延續,而是墳場。
真正的和平,不會從停火協議中誕生,而要從理性復位開始——政府要恢復決策理性,人民要超越部落激情,國際社會要讓政治回到戰爭之前。
克勞塞維茨曾寫道:「最完美的戰爭,是不必發動的戰爭。」
而在加薩,這句話成了整個中東最遙遠的理想。
文/蕭錫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