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竹市政府舉辦祭孔大典,民政處長施淑婷於臉書發文表示,「個人覺得打罵教育才是台灣競爭力的根基」,甚或進一步回應「如果50年代台灣施行的是當前的教改,今天就不會有台積電。」一連串的爭議言論,引發大眾對於教育議題的省思。
對此,問問家中有孩子的父母們,您覺得此番說法,對嗎?
筆者的兩個孩子,恰好都是那種很皮的性格,學校每日作業,要麼可以寫上三、四個鐘頭,要不就是拖到最後一刻才要處理。屢屢氣得半死,嚴厲譴責也就在所難免。說真的,罵完之後,有絲毫改變嗎?當下或許會警醒,但只要監督的目光一移開,一切又回復原狀,繼續擺爛。
由此看來,所謂的「打罵教育」,顯然流於表象,只是師長們在百般無奈之餘,總覺得該做些甚麼的最後手段,彷若在對外宣示「我是有在管教的,沒有縱容」,自我安慰的意味大於實質。真正懂得自動自發的孩子(就是那種從小品學兼優、一路順遂的資優生),甚或根本無須付諸打罵,就能夠把事情做到完美,試問「打罵教育成就非凡」的假說,又怎會成立呢?
然而,相較於過往,當前的教育體系,確實存在著某些制定性的問題。學生的素質不若既往,尤其是數理與科學的理解能力較差,也已經是大學教授們普遍的共識。想必施處長或也是相中該現象,又想及今昔相比,就是少了打罵教育,才會將兩者混為一談,一廂情願地相信用打的就能教出台積電的下一代。
就筆者陪伴孩子讀書的經驗談,台灣當前所面臨的教育問題,其實是在於根本不清楚塑造的目標為何,我們到底需要甚麼樣的人才,似乎在所謂「多元」的框架下,迷失了既有的方向。以下是個人見解。
「素養」二字,對於家長們而言,應該都不陌生。舉凡打開自修,看到標榜著「素養題」,其特徵便是文字超多,但解法卻沒有更加艱澀。換言之,素養題所考的,是學生對於題目的理解能力,而非著重於數理觀點的養成。端看屢次的國中會考與大學基測,媒體頻頻報導,某某科目的題目總字數再創新高,到最後彷若都在考國語能力,完全悖離「多元」的初衷。(在成長的歷程中,看過太多數理超強、但語文卻偏弱的同學,在現下這種冗長文字的題型下,國語文顯然成為基本功,很難仰賴單科能力出類拔萃。)
好吧!縱使培養語文能力沒錯,又或語文的邏輯連帶亦可提升數理理解,但端看我們的語文養成教育,真的合乎這樣的目標麼?
首先,把時間分出去的母語教學(甚或還有第二母語)的政策就不談了,別說相關的老師都找不齊,大家捫心自問,一整套母語課程讀完後,會說的、會寫的孩子,到底有多少呢?還要繼續自欺欺人麼?
再則,翻開國語課本,無論是課文或補充教材,選材都是相當簡單的,或許用於認識單字的功能沒問題,但顯然對語文的組織理解,相對是較為淺薄的。當然,並不是說像過去一般、讀「文言文」就比較有學問,但不可諱言的,隨著教育越往高年級走,文言文的比例確實加重許多。
家中親戚剛升上國中的孩子,前不久便拿起「古文觀止」閱讀,問及該書是否為國中的教材,他的回答是「不是課本內容,但考試會考」,顯然教育主事者也明瞭,古文其實才是真正可以增益語文能力的素材,那又何必刻意的閃躲,只為了實現「抗中保台」的政治想望呢?
教育是個大哉問,動輒陷入「治絲益棼」的窘境,但回到最初,無論進行任何的制度性變革,都必須扣合著最終目的前行。一旦過程中有所悖離,甚或根本就是為了政治利益而多所扭曲,所謂「百年樹人」的大計,終歸將付諸流水。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