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人格的塑造與社會化的過程。在校園中,學生不僅學習課本上的內容,更透過日常自律與人際互動,理解社會如何運作。然而,隨著社會愈趨多元、民主價值普及,學生自主權的呼聲越來越高,「自由」與「自律」之間的拉鋸,成為當今教育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學校面對開放服儀、訂外食、延後上學與開放手機,應有何思維,且由紛說。
對學生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要「選擇權」,例如,是否能自由選擇穿著、選擇餐點、延後上學、使用手機,這些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以開放服儀來說,確實是可以展現個性,這不僅是外表的選擇,更是心靈自主的展現。然而,自由並非單純的「隨心所欲」,而是學習在選擇後承擔結果的自律。在此自由的氛圍下,包容不同社經、文化差異,使學生理解並彼此尊重。
教育現場若僅強調自由而缺乏自律,校園生活勢必陷入混亂,自律的存在,正是為了保障集體的秩序與公平。首先,學校是群體生活的場域,若無自律,將難以進行有效的教學與管理。其次,自律能避免因自由而導致的差距擴大,引發炫耀或歧視。再者,透過遵守校規,理解社會自律的重要性,也是人格養成的一環。自律並非單純限制,而是幫助學生理解「自由與自律不可分割」。
校園中自由與自律常見矛盾,如服儀:開放能展現個性,但自律能避免攀比與失序。訂外食:能增加選擇,但自律確保健康與環境清潔。延後上學:能符合生理需求,但自律確保學習進度與教學秩序。手機:開放能提升便利,但自律避免沉迷與霸凌。這些都反映了同一個問題,如何在滿足個人權益的同時,兼顧群體利益,若自由無限上綱,秩序必然瓦解;若自律過於嚴苛,則壓抑學生發展。
最理想的教育價值,是讓學生明白,自由並不代表沒有約束,而是與自律相伴隨。自由是目標,透過教育手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選擇的能力。而自律是途徑,透過遵守自律,讓學生學會在自由中自律,在自律中享有更大的自由。正如哲學家康德所言,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依循理性與道德的規律行動」,在校園中,就是要幫助學生理解「遵守自律,享有自由」的真諦。
「自由」讓學生擁有選擇與尊嚴,「自律」則保障了秩序與公平,兩者看似矛盾,實則缺一不可。校園不應是絕對自由的樂園,也不應是僵化自律的牢籠,而應是一個能夠讓學生在安全、秩序中逐漸學會自律、享有自由的生活體驗場。
真正理想的教育,不是壓抑自由以維持自律,也不是放任自由而忽視自律,而是透過制度設計、民主參與與對話引導,讓學生學會在自由中自律,在自律中尋找平衡點。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與具有思辨能力的公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