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學問」,學習的起點是發問。路,是人走出來的;而「路」字的開始是「口」,結尾也是「口」。我們一生的學問,其實最重要的是開口問。
《禮記.學記》提醒我們:「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真正懂得問的人,會循序漸進,抓住問題的核心;而真正懂得答的人,應像鐘聲一樣,耐心等待,直到把最清晰的聲音傳遞出去。問與答的互動,正是學問進步的關鍵。
如今世界進入 AI 時代,各種工具層出不窮:ChatGPT、Grok、美圖 App、影音 App、翻譯 App,讓人宛如千手千眼觀音,一下子武功高強,似乎無所不能。現在只要一支手機,就能在一小時內做出短影音、配上專業旁白,再自動翻譯成兩百多種語言,立刻全球同步發布。這種效率,就算是奧斯卡最佳導演在剪片室裡熬通宵,也想不到能如此簡單。
但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謙卑。工具再強大,如果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容易被演算法牽著走、被假新聞欺騙、被情緒推著轉發。學問的本質,不在於收集越來越多的答案,而在於培養更好的問題意識──要敢於追問「為什麼」,敢於承認「我不懂」,才能不被表面華麗的包裝所迷惑。
AI可以給你答案,但不能替你思考。
看得越快,更要問得越深。
不懂就問,才是真正的自由。
文:蕭錫惠(台大化工系畢業、自由評論人)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