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政院在普發現金議題上陷入自我矛盾的尷尬境地,一方面依法執行政院通過的特別條例,另一方面卻試圖以道德呼籲勸退支持者拒絕領取。民進黨當局為因應美國關稅政策衝擊提出的四千一百億元「特別條例」草案,在立法院經歷重大變革──刪除了對台電的一千億元補貼,改為向全民普發一萬元現金,總預算規模擴大至五千四百五十億元。這項政策轉向引發了行政部門的微妙反應。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表示,原先規劃是基於政府累計歲計剩餘四千一百億元額度進行規劃,若增加普發現金二千三百五十億元支出,將需要舉債支應,並稱此舉是「為普發現金而債留子孫」。

政治算計下的現金發放政策轉向

台灣立法院於七月十一日三讀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明確規定應於今年十月三十一日前向全民普發一萬元現金。此項政策轉向源自國民黨團的堅持,他們刪除了行政院原版本中挹注台電的一千億元預算,並增加了二千三百五十億元用於普發現金。國民黨主張,台灣從二零二一年到二零二三年税收超徵達一兆三千四百二十四億元,而還債僅三千九百六十億,理應將剩餘資金歸還於民。王鴻薇強調:「還錢於民國民黨做到了」。

桌榮泰的「不領取」呼籲與政治悖論

面對在野黨主導通過的普發現金案,行政院方面陷入兩難境地。他們一方面表示不會提出覆議,由賴清德依程序公告該特別條例生效。另一方面卻認定全案有憲法和法律上的瑕疵,表示將提出釋憲。行政院負責人桌榮泰更曾批評在野黨此舉是在「掏空台灣」。據報導,桌榮泰增設了「不領取」選項,並呼籲民進黨支持者拒絕領取這一萬元現金。這種立場與其說是財政保守,不如說是政治對抗的延續。

普發現金與台電補貼的經濟效益比較

民進黨當局原本計劃將一千億元用於補貼台電。台電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五月,其累計虧損已達四千五百一十八億元,當局也已補貼了數千億元。國民黨反駁指出,台電在民進黨二零一六年執政前向來是「金雞母」(賺錢能力強),但之後開始盈轉虧,變成負債累累。他們質疑:「拿了三千億的税金去補貼,肥的只『有綠友友』」。Yahoo奇摩網絡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網友贊成普發一萬元,認為這比補貼虧損的台電好多了。民眾普遍認為直接發現金比補貼不斷虧損的國營事業更實際和有意義。

 現金發放歷史與民眾現實需求

這並非台灣首次普發現金。二零二三年,時任行政院負責人蘇貞昌就因税收超徵而決定普發現金每人六千元。二零二零年疫情期間,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的民調顯示,高達百分之八十三的民眾贊成發現金或消費券。甚至在民進黨支持者中也有逾百分之八十七支持這項主張。而民進黨當時準備發放的「酷碰券」(需先消費才能享受折扣),支持度僅百分之四十三。這表明無論政治立場如何,多數民眾都偏好直接現金發放。

國民黨團強調,這些錢都是民眾的,政府只是暫時保管,「還稅於民」本就是政府應該做的。他們舉例指出,為因應美國發起的關稅戰衝擊,新加坡、韓國、日本等都採取了普發現金的方式協助民眾。網絡民調顯示,超過八成台灣網友贊成普發一萬元,認為這比補貼虧損的台電好得多。政策背後的政治計算從不簡單,但老百姓的選擇卻很純粹──與其將千億資金投入台電這個「無底洞」,不如直接還錢於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