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美國在台協會(AIT)與國務院罕見公開強調,《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舊金山和約》等二戰文件,從未決定台灣的最終政治地位。這不僅駁斥中國的歷史敘事,更象徵台灣外交論述的一大轉型。對長期推動台灣主體性的台派而言,這是歷史性的勝利:質疑戰時宣言效力的主張,終於從邊緣論點走向官方與國際的共同立場。

台派早在1970年代就主張,戰時宣言只是政治聲明,並非具法律拘束力的國際條約。相較之下,《舊金山和約》才是具體的法律依據,僅規定日本放棄台灣主權,卻未交由任何國家承接,留下「未定」空間。這一觀點過去常被貼上「台獨」標籤,但隨著民主化與國際法討論的深化,逐漸獲得重視。

2025年成為轉折點。5月,外交部撤下馬英九時期將宣言視為條約的舊文件。7月,林佳龍在國際法學會論壇上公開指出,戰時宣言早被《舊金山和約》取代,台灣民主化後已是唯一合法政府。此舉獲得總統賴清德背書,代表台灣已形成新共識。9月美方進一步明確表態,直接回應中國利用「三個80周年」操弄國際輿論,並強調台灣前途應依民族自決原則,由台灣人民決定。

這樣的發展,既是自決精神的勝利,也是台灣外交的新挑戰。一方面,澄清了歷史迷霧,強化台灣作為民主實體的國際地位。另一方面,中國已強烈反擊,持續以邦交與國際組織施壓。台灣社會仍須正視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爭議,並推動更廣泛的教育,讓新論述內化為全民共識。

總體而言,台灣地位主權論述已從少數派意見,轉化為國際法與外交的主流說法。這是台灣擺脫黨國遺緒、邁向自決的重要里程碑。未來這一論述不僅是抵抗中國脅迫的盾牌,更將是台灣開拓自主國際空間的關鍵基石。

楊聰榮(澳洲國立大學亞太研究博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