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八年,台灣推動了多項重大改革:年金制度、婚姻平權、國防自主、疫後重建……這些努力不僅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更受矚目,也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幾次選舉結果揭示了一個現實:人民渴望的不只是改革的數字與報表,而是生活中真切的改善與心中踏實的安全感。

改革的成就與挑戰

這些年,我們聽到許多振奮人心的名詞:轉型正義、居住正義、能源轉型、長照 2.0、數位國家……這些理念無疑重要且充滿願景,但若執行時無法真正觸及民眾痛點,就容易淪為口號。

  • 長照服務:申請流程繁瑣、照服員人力不足,許多家庭覺得負擔並未減輕。

  • 居住正義:房價不斷攀升,特別在都會區,年輕人與中產階級難以負擔。

  • 司法信任:改革進度緩慢,民眾對司法公正性的信心仍不足。

這些落差提醒我們:政策不只是冷冰冰的專案,更是一份情感承諾。人民需要的不是「政府在做事」的訊息,而是「生活真的變好」的切身感受。

賴清德政府的契機

賴清德總統上任,正值總結八年經驗、開創新局的關鍵時刻。我認為政府可從三個方向著力,讓政策更貼近民心:

一、聚焦痛點,少說空話
每項政策都應回答:「它改善了誰的生活?」政府應集中資源處理民眾最關切的議題——房價、能源、教育、司法、國防等,減少華而不實的宣傳,讓政策回歸解決問題的本質。

二、簡化流程,提升便利性
對民眾而言,「好用」比「複雜完善」更重要。長照、社福補助、公共服務應做到一站式整合,流程簡單、資訊透明,讓民眾願意用、用得安心。例如,可利用數位平台簡化長照申請,減少基層家庭奔波之苦。

三、真誠溝通,重建信任
遇到挑戰時,政府應坦率說明政策困難與時間表,讓人民理解改革的進度與限制。人民願意給時間,但前提是感受到政府的真誠與方向。只有公開透明的溝通,才能累積長久的信任。

結語:以真心換信任

台灣人民理性且包容,願意給政府機會。但華麗的詞藻不能取代實質行動。唯有讓人民感受到政府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感受到生活的真實改變,台灣民主才能凝聚更大的力量。

賴清德總統若能從八年經驗汲取教訓,以民眾痛點為核心,推動簡單、透明、有效的政策,台灣的下一步必能更穩健、更貼近民心。

文/蕭錫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