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電公司興達電廠天然氣外洩爆炸以及接續的林口電廠1號、2號機故障停機檢修,總計影響供電能力290萬瓩,引發社會各界對台灣供電裕度與能源安全的關注。不意外的,社會上也總會冒出熟悉的聲音:「缺電=缺核電」、「要重啟核電」,這種偷天換日的說法是一種典型的政治話術。台灣真正的問題不是少了核電,而是電網韌性不足。因此,若一再把「核電迷思」當作萬靈丹,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還會掩蓋治理缺失,拖延真正必要的改革。

支持核能的人總愛強調「核電可以提供穩定基載電力」。然而,歷史事實擺在眼前:核二、核三廠都曾多次因設備故障緊急停機,一次事故影響範圍往往數十萬戶,比再生能源的波動更具破壞力。再者,核電廠雖能長時間運轉,但只要一出問題,就是「全有或全無」的斷點風險。更別忘了,台灣的核燃料完全仰賴進口,且來源高度集中,供應鏈在地緣政治下同樣存在風險。核電不是能源自主的保證,反而可能讓我們在危機時刻暴露於更大不確定性。

台灣今年5月17日「核電歸零」迄今,我們沒有缺電(備轉容量每天都在6%以上)。就算是近日在供電最吃緊的狀況,備轉容量也尚能維持在4.3%以上。其實,台灣過去的幾次大停電都與缺電或核電無關,而是電網缺乏韌性。2022年大潭電廠事故,就是最鮮明的例子。一座燃氣機組跳機,竟然引發全台大停電。原因不是發電量不足,而是系統過度集中、備援不足,沒有足夠的調度彈性來吸收衝擊。所謂「韌性」,就是在遭遇事故時,系統能迅速調整、持續運作。台灣的問題是電網過度依賴單一大型電廠,缺乏分散式電源與區域微電網。結果就是一個小錯誤,演變成全國性危機。

值得提醒的是,我們也必須正視錯假資訊傳播的影響。每逢停電,總有人將責任簡化為「能源轉型失敗」,甚至誤導社會認為「沒有核電,就會缺電」。這樣的說法不僅與事實不符,更是干擾公眾的理性討論。平心而談,台灣能源政策的真正挑戰,不在於是否重啟核電,而是如何在能源安全、碳排減量與合理電價之間找到可被公眾接受的平衡。

事實上,國際能源趨勢已經非常清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的資料顯示,過去10年全球新增電力90%以上來自再生能源,核能占比則持續下降。德國、日本即使面臨能源壓力,仍選擇逐步淘汰舊核能,因為成本、風險與核廢料問題根本無解。更關鍵的是,再生能源成本急速下降。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太陽能與陸域風電的每度電成本已普遍低於新建核電廠。換言之,核電昂貴又危險。最重要的是,核廢料至今我們仍是無法提供安全、長期的處置方案。為何還要把寶押在它身上,而不是把有限的資源用於真正能善盡減碳責任與確保能源自主的再生能源?

「缺電=缺核電」其實是一種政治語言,利用民眾對停電的焦慮感來製造簡單答案。它的本質是把責任從治理問題轉移到能源結構之爭。事實上,台電與政府長期延宕電網投資,加上「凍漲電價」的政治壓力,才讓台灣的電力系統缺乏足夠的更新與備援。這些才是真正需要檢討的制度性盲點。若政府與社會大眾不正視電網投資不足、資訊不透明、決策黑箱等結構性問題,任何能源型態都無法保障台灣的安全。

能源不是純粹的技術或經濟問題,它背後更是國家戰略與世代公平的價值選擇。台灣若執意走回核能,留下的將是數萬年無法解決的核廢料,實際上是把風險與成本轉嫁給後代。反之,如果我們選擇投資於分散、多元、透明的能源體系,不僅能保障民生用電,更能守住半導體等關鍵產業的穩定發展,維護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戰略地位。

因此,要擺脫「缺電恐慌」,台灣必須聚焦在以下四大方向著手進行改革:

一、責任明確化:重大停電事故須由獨立單位調查,避免流於「人為疏失」的簡化結論,確保問責制度落實。

二、資訊透明化:電力供需預測、事故原因與修復進度應即時公開,讓專業人士與社會公眾得以監督,減少錯假訊息干擾。

三、系統韌性化:加速建置儲能系統與微電網,全力發展分散式再生能源,並推動智慧調度與需量反應,降低對單一電廠的過度依賴。

四、市場合理化:透過電價設計,鼓勵削峰填谷與合理的回購機制,讓電網調度更具彈性,同時避免能源投資長期被壓抑。

綜言之,「缺電恐慌」的真相,不是因為台灣沒有核電,而是因為我們的電網脆弱、治理不足。「核電迷思」不僅誤導了公眾的理性討論,更可能成為推卸責任的藉口;或許能帶來短暫的政治聲量,卻無法解決台灣真正的挑戰。換言之,我們如果繼續被「核電話術」綁架,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讓真正的能源改革被延誤。

很顯然,台灣需要的,不是回頭核能,而是投資一個具韌性、透明、世代公平的能源未來。這才是能同時守護能源安全、減碳承諾與國家戰略利益的正確大道。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