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現代國家,人民的生活福祉應是治理的核心目標。然而在中共體制下,政權安全卻被凌駕於一切之上,民生只能退居其次。這樣的治理邏輯,導致中國社會呈現出「數字繁榮、實質失衡」的怪象:經濟看似亮眼,實則矛盾重重;社會表面安定,卻潛藏著不滿與焦慮。

經濟方面,中共長期依靠GDP與基建數據粉飾太平,但這些數字無法轉化為大眾福祉。房地產泡沫與地方債壓力沉重,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共同富裕」淪為口號。資源更多集中於權貴與國企,基層家庭卻看不到希望。這樣的發展路徑,不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而是單純維繫政權的合法性幻象。

社會治理更顯冷酷。疫情期間的極端清零,犧牲無數家庭生活,甚至造成悲劇,卻從未見官方承擔責任。醫療、教育與養老負擔日益沉重,但國家資源卻優先傾斜於維穩與軍備。多年來,中共維穩經費高於公共福祉支出,這一事實本身就揭露出當局的治理邏輯:害怕人民,遠甚於關心人民。

更根本的問題在於政治結構的封閉。缺乏民意監督,使政策缺少修正機制;批評聲音不是被吸納,而是被消音。當矛盾累積,當局選擇將責任推給「境外勢力」,並藉民族主義或對台強硬來轉移視線。如此一來,內部問題不僅無法解決,反而轉化為外部衝突的藉口。

最終,中共一再把政權存續凌駕於人民需求之上,使民生徹底邊緣化。若要走出困局,唯有徹底改變治理思維:將資源真正投入醫療、教育與養老,減輕百姓負擔;開放決策過程,允許民意監督;正視自身弊病,而非甩鍋境外。否則,這個政權即便再用強硬姿態粉飾外表,也無法掩飾民心流失與社會崩解的現實。歷史最終會證明,罔顧人民的政權,終將被人民與時代淘汰。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