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的網路攻擊手法快速升級,已不再局限於竊取軍事技術或關鍵基礎設施,而是進一步滲透至各國政策決策圈,甚至結合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冒名攻擊」,企圖操控輿論與干擾外交。這種變化,對全球民主國家構成前所未有的挑戰。

美國國會「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七月時遭遇駭客襲擊,有人冒用該委員會主席穆勒納爾(John Moolenaar)的名義,向多個貿易團體與政府單位發送假郵件,附上帶有惡意軟體的「制裁草案」。調查結果顯示,這些郵件源頭來自與中國國家安全部相關的APT41組織。當時正值川普政府準備在瑞典展開對中談判,這場駭客行動明顯意在竊取美方內部策略建議,以便北京能在談判桌上搶佔優勢。這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軍事情報竊密,而是直接鎖定政策制定過程,對民主制度構成實質威脅。

更令人憂心的是,中共駭客行動已結合AI深偽技術,讓假訊息更難以辨識。今年美國國務院就警告外交官,曾有人利用AI仿聲技術,假冒國務卿盧比歐的聲音對外傳遞訊息,試圖誤導外國官員。這意味著,北京的數位滲透已從「偷資料」轉向「操控認知」,不僅竊取機密,更要影響各國決策者的判斷。未來,冒名高層領導人的假錄音、假文件,甚至偽造視訊,都可能成為干預國際政治的新武器。

據悉,北京的間諜行動波及超過八十個國家,涵蓋電信、能源、金融與政府機關,範圍廣泛且持續擴張。這些行動背後,是北京藉由「國家力量結合駭客技術」所推動的滲透工程。當國際社會正努力維護公平貿易、民主制度與資訊透明之際,中共卻將網路空間當作對外擴張的戰場,這種行為不僅破壞了國際規則,更讓全球安全環境陷入不穩定。

中共的網攻威脅不容忽視,除了針對國防、能源與關鍵基礎設施外,未來極可能出現「冒名總統府官員」、「假立法院文件」的滲透案例,目的在於擾亂社會輿論,影響國際觀感,甚至干預對中政策走向。台灣人民應清楚明白,保障民主制度安全,除了防禦飛彈與軍艦,更要防範那些隱藏在郵件與數位影像背後的攻擊。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看到中共的虛偽與侵略本質。北京對外聲稱「反對網攻」,實際卻大規模扶植駭客組織,將網路空間武器化,作為政治鬥爭與外交操縱的工具。這不僅侵害了各國主權,更挑戰全球秩序。國際社會唯有深化合作、共享情報、提升防護,才能共同抵禦中共的數位霸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