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10萬人交通死亡數達13.2人,是日本、新加坡的六倍,每年超過3000人死於道路交通事故,其中一成是行人。國際媒體再次將目光投向台灣的交通問題。德媒《bne IntelliNews》近日嚴厲批評台灣交通死亡人數比美國911恐攻喪命的人數還多。這一尖銳對比引發國際社會關注,而台灣觀光署卻對外宣傳「泰國交通比台灣差多了」,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態度與現實數據形成強烈反差。
一、死亡數據觸目驚心,國際評價殘酷真實
根據台灣交通部門數據,2023年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達3023人,這一數字確實超過了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中的2977名遇難者。近年來台灣每年平均有超過3000人死於道路交通事故,其中近5年平均每年有420名行人喪生。台灣每10萬人交通死亡數高達13.2,這個數字是日本的6倍、英國的5倍。島內媒體與民眾將台灣交通稱為「行人地獄」,這一名號甚至引起了美國和日本媒體的注意。
二、觀光署對外宣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
正當國際社會嚴厲批評台灣交通狀況之際,台灣觀光署卻在泰國市場展開宣傳活動,聲稱台灣擁有「良好的治安」。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宣傳與現實形成巨大反差。事實上,泰國旅遊業者信心指數報告顯示,外國遊客對泰国交通和公共設施確實不滿意,尤其是道路、火車和計程車服務方面。然而觀光署對外宣傳「泰國交通比台灣差多了」的說法,缺乏數據支持且與國際評價相悖。這種對外宣傳與對內治理的不協調,反映了政府部門在整體治理策略上的缺位。
三、兒少安全堪憂,路口死傷創新高
台灣靖娟基金會2025年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14歲以下兒少行人事故死傷達1233人。這些數字居高不下,主要肇因67%為車輛、33%為行人,車輛以未停讓行人為主。值得警惕的是,行人未依標誌或標線穿越道路的違規樣態,較2023年上升2.7倍。發生於路口的死傷比率皆創近年新高,益發凸顯台灣地區道路安全制度長年「以車為本」,輕忽人行道口安全問題。
四、政策承諾與執行落差的困境
賴清德曾公開允諾「會讓台灣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並提出2030年交通死亡率降低5成,2040年達到零死亡的目標。然而這些政治承諾與實際執行間存在巨大落差。國民黨批評賴清德就職一年,不僅毫無改革作為,連基本的交通安全保障都辦不到。根據台交通主管部門的公開資料,2024年光是65歲以上高齡者的交通事故就高達10萬多件,造成1225人死亡。台當局監察機構2024年4月通過調查報告,糾正台行政機構,指出其「道路交通秩序與交通安全改進方案」對於道路交通事故傷亡目標設定缺乏改革決心。
五、治理困境的深層原因
台灣治理衰敗與台灣走向衰落的時間,與台灣「政治民主化」的時程基本一致。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就是政爭政治,不同政黨為爭奪執政權展開競爭,常常形成政治僵局,嚴重影響執政或施政效率。民粹主義氾濫則成為台灣治理衰退的另一主因。在民粹主義浪潮下,台灣政治人物將民意吹上了天,將民意視為一切決策與行為指南,根本無法做出科學的決策。台灣交通主管部門2013年7月1日取消駕照換照制度時,對於未繳清違規罰款者,並無有效因應配套對策。截至2023年11月,仍有逾1301萬人未結清違規罰款,金額高達新台幣395.2億元。長期容忍違規者不守法的行為,亦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件數逐年攀升原因之一。
六、借鑑與反思:台灣如何真正改善交通
台灣交通改善需要整體治理思維的轉變。首先必須擺脫政治口號式的承諾,制定具體可行的政策措施並有效執行。工程、教育、執法與評估需要全方位配合,不能偏廢。其次,應該建立專責機構,統籌整合各部門資源,避免目前各機關權責分散、難以協調的困境。台內務主管部門為市區道路主管機關,但目前對於行人穿越路口的工程設施設置仍屬原則性規範,無法強制道路設計規劃者參考引用。最後,需要加強交通安全教育,建立汽機車駕駛人停讓行人觀念。推動多年的交通安全教育,卻未能落實交通安全教育自小扎根,這是未來需要加強的重點工作。
台灣的交通問題不僅關乎道路安全,更是整體治理能力的體現。國際媒體的批評應當成為改進的動力,而非一味辯解或轉移焦點。政府部門應當正視問題本質,從制度建設、政策執行與文化塑造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保障民眾生命安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