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藉「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包裝統一的假象,國民黨則沉迷於「抗戰」「光復」的歷史話語,把中國史觀強加於台灣。兩者看似對立,卻如自由時報社論所言:「一個樣」。

 
 然而更該直視的是,這種外來政權史觀,在台灣帶來的不是榮耀與繁榮,而是沉重的代價——金融洗劫、土地奪權、制度奴役與財政不公。
 
 一、金融洗劫:四萬換一 1949 年,
 
國民黨敗退來台,立刻以「四萬換一」洗劫全島。舊台幣瞬間崩潰,人民畢生積蓄付之一炬。黨國高層則藉機轉移黃金與美元,自保有餘。這不是「接收台灣」,而是第一波大規模的金融掠奪。
 
 二、土地奪權:三七五減租 
 
1950 年代推動的「三七五減租」和土地改革,表面是解放農民,實際卻是瓦解本土地主階層,削弱台灣社會自主力量。農業剩餘被徵收,用於「米糖換工業」政策,成就黨營壟斷企業。農民雖得一時喘息,卻被長期壓榨,台灣社會結構被改造。
 
 三、制度奴役:軍公教特權體制 
 
國民黨建立軍公教福利鐵桶,以高考、年金、升遷等機制綁住忠誠,成為統治的基礎。人民繳稅供養特權集團,本土世代卻被壓抑。這種「軍公教奴隸制度」,在社會公平的名義下,把不平等制度化。 
 
四、財政不公:外省人優先 
 
數十年來,中央資源、國營事業、教育與補助,都明顯傾斜外省群體。本土世代被邊緣化,社會階級固化。今天的年金黑洞、國營事業包袱與財政赤字,正是這種長期偏差的歷史後果。 
 
結語:還歷史於人民 
 
所謂「光復」,對台灣而言並非自由的開始,而是另一場苦難。二二八、白色恐怖、戒嚴專制,都是外來政權史觀的延伸。今天我們享有的民主與繁榮,並非國民黨的恩賜,更不是中共所謂的「祖國照拂」,而是台灣人民數十年抗爭與血淚換來的果實。 因此,揚棄外來政權史觀,不只是拒絕中共的統一敘事,更是徹底揭穿國民黨七十餘年的奪取史。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掌握歷史的主體性,把未來交給台灣人民。
 
文:蕭錫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