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廣告,照理說只是生意,但在北京眼裡,它卻成了「忠誠測驗」;台灣企業要不要在某些媒體下廣告,居然得先想想會不會惹怒中國,這不是市場邏輯,而是審查邏輯。
這樣的滲透,已經在對台灣的言論自由構成間接威脅。因為當企業開始自我審查,媒體就會失去一部分生存空間;當媒體逐漸噤聲,整個社會聽到的聲音就只剩下一種。這不是中國第一次用經濟手段箝制自由,但這一次,它不是針對對岸,而是滲進了我們自己的日常。
最令人擔心的,是台灣人慢慢習慣這種邏輯,覺得「少說一點沒差」「不惹麻煩就好」。真正危險的不是北京的壓力,而是我們自己打開了審查的大門。
也正因如此,才顯得台灣的言論自由格外珍貴。這片土地和對岸最大的差別,不在於壓力大小,而在於依然有人願意發聲,依然有媒體和評論者敢於批判。如果有一天,連一張廣告都必須看北京的臉色,那我們就得正面思考:這份自由,是要牢牢守住,還是任由它在妥協中一點一滴被出讓。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