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楓橋經驗」到壓力鍋效應
自2012年習近平掌權以來,「楓橋經驗」成為治理核心,高壓維穩、基層嚴控,公民社會與言論自由被限制。傳統「上訪」與合法訴求渠道被壓縮,民眾無法透過正常管道表達不滿,情緒只能累積在街頭與網絡。經濟下滑、地方債務高企、爛尾樓、貿易戰多重壓力交疊,社會如壓力鍋般爆發群體抗爭,河南環衛工人開著垃圾車堵政府大門,校園維權事件層出不窮,讓「人民當家作主」口號聽起來格外刺耳。
二、基層民怨轉向體制核心
中國人向來能忍,但忍耐也是有限度的。過去挫折歸咎於「不夠努力」的自責,如今卻愈來愈多人把矛頭直指體制。知名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調查數據揭示,中國民眾已不再相信「天道酬勤」,而是明白只有「人脈」與「出身」才能改變命運。四川江油的校園霸凌案就是典型案例:弱勢家庭的孩子遭欺凌,對上傳言是「官二代」的加害者。當父母跪倒在官員腳下,那個卑微而絕望的畫面透過手機屏幕傳遍全國,群眾的憤怒瞬間升級為政治怒火。抗議人群喊出的「共產黨下台」口號,不僅是對霸凌案的不滿,更是對整個不公體制的控訴。
三、「江油事件」映照出深層裂縫
四川江油市7月間發生未成年人霸凌案,受害者家庭弱勢,加害者疑為「官二代」,父母跪官員畫面經社媒迅速擴散,最終演變為大規模警民衝突。民眾高喊「共產黨下臺」、「習近平下臺」。政治哲學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曾警醒:「最危險的時刻,是舊制度開始崩壞之時。」今天的中國正步入這個險境。當「江油事件」這樣的偶發衝突都能使抗爭矛頭直指中央體制,意味著政權的安全早已千瘡百孔。
四、閱兵盛典與裂縫共舞
然而,在社會矛盾四處爆裂之際,北京卻選擇盛大舉辦「九三閱兵」。德國評論員鄧聿文指出,中國試圖透過閱兵等大型政治活動重塑歷史話語,但無法掩蓋社會矛盾與民怨累積。盛典下是東莞工人因減薪罷工的疲憊身影,是許昌環衛工開車堵門的吶喊,是無數中產階級困在爛尾樓裡的無助。這種反差讓人想起古羅馬帝國衰落前,皇帝以角鬥場表演來轉移民怨;外媒《南華早報》亦報導,北京為閱兵封鎖交通、動員數萬人彩排,市民生活秩序受限,社交平台充斥「能不能放個假,好好看閱兵」的無奈呼聲,顯示民間對民生被忽視的焦慮和憤怒。閱兵或許能暫時營造一個強盛的幻象,但真正的中國,正陷在經濟停滯、民怨累積、矛盾失控的泥淖裡。當社會火山裂縫已經遍布大地,再多的軍旗飄揚、口號嘹亮,也無法阻止那場遲早到來的爆發。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