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軍禮幻象與史實錯置
北京正緊鑼密鼓籌備九三閱兵,據《路透社》報導,屆時將展示高超音速武器與新型飛彈系統,藉「抗戰勝利八十週年」塑造莊嚴場景。然而,這並非單純紀念,而是威權政權的政治幻象。中共刻意自居「抗戰中流砥柱」,卻與國際公認史實背離。牛津大學歷史學者米德爾(Rana Mitter)早已指出,抗戰主戰場在國民政府正面戰線,而非共產黨游擊區(Mitter, China’s War with Japan)。毛澤東亦曾承認:「我們要保存自己,不去當抗日英雄」(1939 延安談話)。如今閱兵再度將中共塑造成抗戰主角,實為歷史錯置的再版。
二、閱兵話術中的記憶挾持
此次閱兵刻意與「開羅宣言八十年」、「台灣光復八十年」連結,試圖將台灣納入統一史觀。《紐約時報》與《金融時報》均評論,歷史應屬多元記憶,而非政權宣傳的附庸。北京卻透過「法律戰」「輿論戰」「紀念戰」強化「台灣屬於中國」的論述,藉紀念活動逐步抹除中華民國的正統角色,使「紀念」淪為政治工程。這種操作既違背國際語境,也侵蝕台灣的國際空間。
三、民族主義操演的危險陷阱
國際輿論普遍警告,閱兵並非追思,而是動員。《南華早報》引述歐洲外交人士表示,因俄羅斯總統普亭可能受邀出席,一些歐洲使團考慮拒絕參加,憂心此舉淪為權力秀。事實上,中共透過「勝利敘事」煽動仇日與仇外情緒,將紀念轉化為民族主義的陷阱。歷史學者柯文(Joseph Levenson)提醒,中國民族主義「更多建立在否定他者,而非自我建構」(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相比之下,德法早已將二戰紀念轉化為和解教育,中共卻選擇點燃衝突火種,使社會被推向對立。
四、戰車轟鳴掩不住史實蒼白
抗戰記憶理應成為反思戰爭與珍惜和平的契機,卻在北京的閱兵舞台上被淪為威權合法化的工具。法國《世界報》評論,中國的紀念「本質上是政權工程,而非忠於歷史」(Le Monde, 2023)。史學家柯布(Ian Kershaw)更提醒:「記憶若不導向責任,便只是被操縱的神話」(The End)。八十年後,中共以「抗戰主導者」自居,卻枉顧經濟困境與民生壓力,耗資巨額籌辦軍禮,以煙火幻象掩蓋歷史真相。真正的紀念應是回望戰爭浩劫、推崇和平價值,而非以閱兵操弄仇恨與霸權。當歷史被威權壟斷,世界更需以清醒之眼辨識這場「軍國秀場」背後的危險訊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