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府將部分政府部門的飲用水供應商轉為中國品牌「鑫樂」,引發社會關注。這項看似單純的採購變動,卻因涉及飲用水安全而觸動了公眾敏感神經。這項決策表面上只是採購安排的變動,原因在於,「鑫樂」的製造商樂百氏(廣東)曾多次因水質不合格被通報,包括檢出致癌風險物質溴酸鹽超標,以及綠膿桿菌等紀錄。這些紀錄不僅停留在數字層面,更轉化為公務員的健康疑慮,部分人甚至選擇自費購買瓶裝水,以確保日常飲用安全。
公共採購標準可以合格,信任卻未必
飲用水安全向來不是純粹的化驗數據,而是口感與心理的雙重體驗。即使檢測報告顯示一切「符合標準」,人們對品牌的信任度卻不一定同步回升,任何一次品質失守,都會對消費者信心造成長遠的影響。特別是當過往紀錄顯示,六次水質不合格通報,這自然讓人擔心同類事件是否會在香港重演,就像溶於水中的鹽,信任失去後很難完全回收。部分公務員似乎深諳這個道理,他們寧可自掏腰包購買瓶裝水,以免在日常辦公時額外「享受」不確定的健康風險。
食安新聞的長尾效應
對於內地食品與水質安全,港人的疑慮並非無端臆測,而是多年累積的觀感。近年,中國多地發生與公共衛生有關的事件,例如杭州自來水曾出現異味,被質疑與糞水、黑油污染有關;部分地區食品檢出鉛含量超標,甚至有幼童因食用鉛超標的點心而中毒。這些事件的共通點在於,地方政府往往在事後才進行調查與補救,初期反應多半輕描淡寫,甚至急於安撫民心,卻忽略了透明披露的重要性。對民眾而言,這種處理模式很難令人信服,也難以重建信任。這種「長尾效應」讓人們在面對內地品牌時,自動打上一層心理濾網,即便數據合格,疑慮也不會立即退場。
一杯水的啟示
公共採購的合格條件往往清晰列明,但合格不等於安心。國際城市的標準,不應只追求「過關」這個下限,而應該向「長期穩定優質」這個上限靠攏,尤其當供應商曾有負面紀錄時,加強監測與公開透明。飲用水安全看似細節,卻是政府治理與市民信任的縮影,價格或許能在預算表上節省幾行數字,但信任的流失,卻往往換不回來。港府選擇「鑫樂」,或許真有其考量,抑或許是為了政治層面上的討好行為,但港府有責任提供港人一個乾淨、安全飲用水環境的公共義務。一個能兼顧價格效益與品質保障的採購制度,才能同時守護市民健康與信任基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