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源供應正邁入嶄新階段,2025年與美國阿拉斯加州的LNG合作案不僅標誌著能源來源多元化,更象徵國家在全球地緣政治與氣候轉型中的戰略布局。隨著國內電力需求激增、再生能源建置尚需時日,阿拉斯加LNG項目成為過渡期穩定供應的關鍵支柱,同時強化台灣在亞太能源聯盟的地位。
在台灣中油公司早在2025年3月就與阿拉斯加Gaslin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AGDC)簽署合作意向書。,阿拉斯加州長Mike Dunleavy於7月29日表示,台灣接近最終敲定每年購買600萬噸LNG的協議,這占該項目年產量的30%,並將成為阿拉斯加史上最大LNG銷售案。該項目總投資高達440億美元,涵蓋北坡天然氣處理廠、1300公里管線與Nikiski液化設施,預計於2030或2031年開始出口。
台灣不僅將購買LNG,還計畫投資上游開發,這項參與契合了美國總統川普2025年1月所簽署的「釋放阿拉斯加資源潛力」行政命令精神,該政策鼓勵對亞太盟邦如台灣、日本、韓國與泰國出口天然氣,以平衡貿易與鞏固美國能源影響力。目前開發商Glenfarne Group已簽署主要協議,預定2025年底對國內管道部分做出最終投資決定(FID),並已有泰國預計簽署200萬噸供氣協議,南韓與日本也受到美國敦促加入合作行列。
這項合作案對台灣能源安全具有多層面的戰略意義。目前美國是台灣第三大LNG來源,約占進口量10%,僅次於澳洲與卡達。與阿拉斯加的合作將因其地理優勢而縮短航程、降低風險,減少對中東供應的依賴,特別能穩定台灣北部電網,滿足半導體等高耗能產業的需求。美國參議員Dan Sullivan更強調,阿拉斯加天然氣供應具戰略防禦價值,不受中國因素影響,即使台灣遭遇封鎖,美國LNG依然可成為可靠後援。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能源合作也與當前的貿易談判相互交織。美國自2025年8月7日起對台灣貨物徵收高達20%關稅,至少高於日本與韓國的15%,總統賴清德則形容此為「暫定措施」,並指出正在談判中將LNG合作案作為重要籌碼。這突顯出台灣善用能源外交爭取經貿空間的靈活策略。
天然氣雖非淨零排放的終極選擇,但在能源轉型過渡階段中,仍扮演重要角色。與煤油相比,天然氣碳排較低,有助台灣在再生能源尚未成熟的情況下維持供電穩定。東南亞其他國家亦面臨類似挑戰,例如中國透過一帶一路(BRI)主導區域水力與燃煤項目,對此美國必須加強在區域內的綠能投資才能抗衡其影響力。
儘管川普政府政策可能縮減《降低通膨法案》(IRA)的支持規模,阿拉斯加LNG仍獲聯邦層級300億美元貸款擔保,顯示其能源戰略地位仍受重視。台灣應藉此契機加速發展綠氫、儲能等創新能源技術,並積極參與如「Energy Asia 2025」等區域會議,深化與周邊國家合作。
未來阿拉斯加天然氣供應將推動台灣第五至第七座接收站(五接、六接、七接)的興建,逐步完成環島天然氣接收網絡,提升整體供應彈性。台灣須從過去四接爭議中吸取教訓,強化環評機制與生態補償制度,確保開發過程符合國際永續標準。同時也應深化與美國、日本、南韓等國的能源供應鏈合作,參與阿拉斯加原住民及生態保護行動,展現負責任投資形象。
從短期的能源穩定到2050年邁向淨零碳排的終極目標,阿拉斯加LNG合作案為台灣創造了一個關鍵的「時間窗口」,讓國家有更多空間發展再生能源與創新技術,包含核能技術,如此台灣就不需要糾結過去的方案,可以全力發展新方案。此案尚未正式簽署,但其潛力已足以重塑台灣在亞太能源戰略地圖中的地位,並揭示出政府、企業與社會共同推動能源轉型所需的集體努力與前瞻視野。
楊聰榮(ESG碳減量聯盟理事長,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